國內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日前傳出1名10歲男童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對此,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6日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防疫記者會中說明,亞洲人出現MIS-C的發生率比非裔、拉丁裔等人種低約一半,初估台灣人感染Omicron病毒後,MIS-C發生率約萬分之1,年齡層以6至12歲為主,而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接種新冠疫苗。
黃瑽寧指出,該名出現MIS-C的10歲男童,是感染後的免疫反應,意即體內的病毒可能已經被清除掉了,但身體的免疫反應還不打算冷靜,這樣的狀況最常見會發生在感染後的2到6周之間,不過發生率目前還沒有很明確的數字,原因是亞洲人尤其東方人,MIS-C發生率比非裔、拉丁裔等人種都少一半左右,所以國外的研究數字就無法引用。
黃瑽寧:初估台灣人染Omicron病毒後,最糟的MIS-C發生率約萬分之1
黃瑽寧提到,很多研究顯示,感染Omicron病毒後誘發MIS-C的比例,比Alpha病毒、Delta病毒低,甚至少了75%,因此在種種因素下,台灣無法直接引用國外的研究數據,不過初估台灣人感染Omicron病毒後,最糟糕的MIS-C發生率約萬分之1,不過好消息是台灣青少年的疫苗覆蓋率很高。
黃瑽寧說明,MIS-C發生的年齡介於0到19歲,以6至12歲為多,成人也有可能出現,但比例非常低,國外研究發現,只要打過1劑疫苗,出現MIS-C的比例就可以下降97%,接種2劑疫苗後出現MIS-C的比例在該項研究裡甚至為0,因此若以台灣兒童及青少年的疫苗覆蓋率,家長其實不必過度擔憂。
針對MIS-C的症狀,黃瑽寧解釋,若兒童染疫康復後2到6周之間,仍出現發燒3天、抽血後發炎指數上升,並有出疹、雙側非化膿性結膜炎或黏膜發炎、低血壓或休克、心包膜炎、冠狀動脈異常等心肌功能受損、凝血功能異常、腹瀉、嘔吐、腹痛等急性腸胃道症狀等,尤其急性腸胃道症狀較為常見,因此只要孩童染疫康復後發燒,並出現急性腸胃道症狀,或上述其他任1症狀,看診時告知兒科醫師,醫師都會馬上聯想到MIS-C並做後續處理。
黃瑽寧表示,MIS-C是多發性炎症,所以身體會有不同的器官在同時發炎,每個孩童的器官發炎組合也不同,總之只要即早進入治療,死亡率就可以降低。而MIS-C的平均死亡率約1至2%,「再次強調,不用在家裡面空擔心,最好預防MIS-C的方法,就是接種疫苗,只要接種1劑,根據研究就可以下降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