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哈地執政期間,馬來西亞經濟增長迅速而且經歷了快速現代化,馬哈地政府進行了許多雄心勃勃的基礎設施建設。在政治上,他限制了司法獨立,傳統權力和馬來西亞王族特權,加強了自己的政治權力。
馬哈地的執政專權而且大膽。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他依然讓馬來西亞摒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推行的節支政策,實行貨幣和資本控制,最終讓馬來西亞沒有像印度尼西亞、泰國和韓國那樣在那次危機中蒙受巨大損失。
馬哈地發誓要打擊腐敗和裙帶關係,這給許多人帶來希望,他們認為馬來西亞政治和公共機構會長期得到治理。他務實的政策雖然贏得了很多國內支持,不過馬哈地對人權問題並不在意。
馬哈地根據《國內安全法》未經審判監禁了許多反對派政界人士。該法引起許多爭議。
當時最引人關注的是馬哈地的副總理安華被解職,被控腐敗和雞姦罪,後來因雞姦罪被判刑。1998年安華呼籲舉行經濟和政治改革。
譴責西方,招致非議
馬哈地對西方經常發出尖銳批評令他也受到海外關注。他在2003年10月辭職前數日說猶太組織「統治世界」,因此激怒了許多國家和猶太組織。
雖然在其執政期間美國是馬來西亞的主要投資國,但馬哈地經常批評美國的外交政策。1997年他曾經批評《世界人權宣言》,說該宣言是美國和其他國家的工具,美國試圖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亞洲人。亞洲最需要的是穩定和經濟增長,而非公民自由。
9·11攻擊後美國發動反恐戰爭時,馬哈地說,「如果阿富汗無辜者死於攻擊,許多人在伊拉克死於食品和藥品短缺,這些死亡被認為是連帶傷害,那麼紐約死去的3000人,峇里島死去的200人是否也是連帶傷害,即為成功必須要付出的代價?」
美國入侵伊拉克後,馬哈地批評美國總統布希在沒有獲得聯合國授權下採取行動。
馬哈地退出政治後仍然高調批評美國。2004年他接受採訪時說:「美國人總體上十分無知,對世界其他地方一無所知……但他們決定誰成為世界上最有權力的人(美國總統)。」就在那次採訪中他準確地預測了小布希贏得總統選舉。
改變陣營,東山再起
2003年馬來西亞副總理巴達維接替馬哈地擔任總理。但馬哈地雖然退休,但並沒有真正離開政治舞台。
在2008年執政聯盟在選舉中表現平平,馬哈地開始公開批評其繼任者巴達維。那次選舉為納吉上台作好了鋪墊。
巫統內部許多人支持馬哈地,因此他能夠在黨內和政府內部推動反對納吉的活動。但他們努力收效見微,馬哈地和他的幾個著名的支持者在2016年離開巫統,轉投到反對黨陣營。
今年1月,已經92歲的馬哈地宣佈有意參加選舉。5月9日,馬哈地在從政60年後,再次取得了歷史性勝利,擊敗了他從前的盟友。
馬哈地承認他做錯過許多事並為此致歉,其中就有將安華解職的事情。這出乎許多人的意料。
納吉則批評馬哈地改變政治忠誠,說他是馬來西亞「首席演員」,因為他同「安華握手言和,並且納吉還說「看到他的伎倆,我搖頭覺得難以置信。」
著書記錄馬哈地執政的作者阿卜杜勒曾經這樣說馬哈地:「馬哈地堅持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而且他認為他的方式是唯一正確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