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砲彈在屋外墜落後,產生巨響,堅硬與尖銳的金屬碎片到處彈射,並穿透屋子,所幸我們沒受傷。可是,我們前幾天回來到現在,電力依然中斷,因為周邊供電設施破壞太嚴重,不知道如何和誰來修復?」Maria解釋。
由於沒有交通工具,不便到市中心購買用品與補充物資。為了在夜間或光源不足時照明,Maria只能節省地點燃蠟燭,或短暫打開一次性露營燈,並避免在白天使用。
沒有電的世界,或許是黑暗的,但沒有水的炎夏,卻更是煎熬。
年紀老邁、患有高血壓和靜脈擴張的Maria,每天被現實所迫,需要走好幾趟20分鐘的路,前往集中供水處打水,再徒手把20公升的水搬回家中。
她在烈陽下爬上數百公尺的坡道,每走幾十公尺,就駐步休息。記者見Maria汗流浹背,上氣不接下氣,詢問是否需要協助,但她堅定地說,「我可以的,我們可是活在原始世界裡的。」
至於修復損毀部份,當地政府至今並無與他們聯絡,或是提供任何實質協助。無奈之下,Maria與66歲的丈夫以積蓄購買材料,花費了幾天時間,親力親為更換屋頂和維修毀壞處。
「我們已經這個歲數,要活在這環境裡面,真的很困難、很困難,很難生存。我們沒有工作,兒女也不在身邊,只靠一些微薄存款,現在還得用錢來花錢,生活就像步入寒冬時期。」她傷感地說。
「我相信一切會安好 人民的心靈已經穩定」
被問到如何看待這場死灰復燃、進入100多天的入侵戰,Maria說:「我們河水不犯井水,我們沒有入侵或者碰觸他們(俄羅斯)一寸土地。我們只想各自生活,互不干預。我們曾幾何時感到害怕,但現在,我相信一切會安好,人民的心靈已經穩定。」
這場由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發動的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歐洲規模、破壞與影響最大的一場。聯合國「國際移民組織」最新一期的人口調查報告顯示,截至5月3日,已有逾800萬人在烏克蘭失去家園。若包含已逃至他國的人民,該組織估計,約有1360萬人流離失所。
歷經納粹蹂躪、前蘇聯統治 博羅江卡如今又遭受俄國摧殘
「很多事,不是因為看到希望才堅持,而是堅持過後,才看到希望。」這是來自美國紀錄片《願與我為鄰》的句子。但堅持過後的斯維特拉娜(Svetlana),在人生第45個年頭,卻看不到希望曙光。
斯維特拉娜自小與父母在博羅江卡鎮(Borodyanka)居住,並在15年前與丈夫結婚,生了2名兒子,度過無數個溫馨親子時刻。
可惜,這個位於基輔市中心50公里外、歷盡德國納粹蹂躪、前蘇聯解統治、以及在18世紀以「反俄羅斯帝國」的「1月起義」聞名的城鎮,今年在莫斯科的空襲與侵佔中再度被摧殘。立陶宛總理莫尼(Ingrida Simonyte)4月視察當地後表示,「無法以言語形容我目睹的一切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