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5月通膨率年增8.6%,達到40年來最高點,美國聯準會日前宣布一次升息3碼(0.75個百分點),這是1994年以來最大的單次升息幅度。《華盛頓郵報》指出,此舉不僅是向通膨宣戰,也是對美國經濟擺脫對無限信貸的依賴,以及容忍消費者、企業與政府更高借貸成本的能力展開高風險測試。
美國「低息資金」時代
1980年6月,美國通膨率達到13.6%的高峰,時任聯準會(Fed)主席伏克爾(Paul Volcker)透過大幅升息,終結了高通膨時代。後來,利率開始下降,接下來20年裡,冷戰(Cold War)的結束與中國經濟改革帶來全球勞動力與資本供應大幅增加,進一步壓低了利率,而老年人口增加總儲蓄額也導致利率下降。
In October 79, when Paul Volcker assumed the Fed Chairman post, he let the Federal Funds Rate go as high as 19%, causing a deep recession that lasted till 1983. BUT inflation fell from a staggering 14% to 3%. pic.twitter.com/8cz5Qg7EDq
— Westeros (@Perpetuity34) June 14, 2022
1982年至2007年是利率下降的時期,美國經濟普遍繁榮,這段時期被稱為「大穩健時期」(The Great Moderation),美國經濟維持較低的通膨率與失業率。
《華郵》(Washington Post)指出,40年來,美國經濟成長的公式始終相同:廉價貨幣(亦即低息資金)。消費者可以輕鬆借錢購買房屋與汽車,公司可以從債券投資者獲得營運的資金,華府有能力透過借來的資金,透過讓人瞠目結舌的預算赤字為華爾街(Wall Street)及「主要大街」(Main Street,指中小企業及平民)紓困。
從1987年美股崩盤事件開始,每當股市波動時,聯準會就會透過大幅降息及向市場注入大量現金加以救援。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聯準會將利率調降至幾乎零利率,而且幾乎沒有中斷,直到今年發生了「金融超載」(financial excess):由於低息貸款定期注入而得以生存的長期財務虧損的公司、旨在逃避監管審查的新型投資結構、面臨財務現實之前透過大眾熱情而獲益的流行股票。
由於無風險儲蓄提供的收益很低,因此投資者紛紛湧向這些高風險的另類投資。由於美國股市從 2020 年3月的新冠疫情低點後幾乎翻了一倍,過去2年,投資者受到「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又譯空白支票公司)吸引,這些是空殼公司,用於收購私人企業,並在不受慣常的監管障礙將其上市,其中許多例子都成為惡名昭彰的金融災難,例如電動卡車製造商「尼可拉」(Nikola)。
2020年6月,尼可拉透過一家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上市,其股價從當月一股近80美元(約新台幣2401元)跌至目前不到6美元(約新台幣180元)。該公司去年同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支付1.25億美元(約新台幣37.5億元),解決其在產品、技術、銷售前景詐騙投資者的指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