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名寰觀點:摸著石頭過河?窺探央行決策風格與內心世界

2022-06-24 07:00

? 人氣

美國聯準會本(2022)年度再宣布升息,而央行也宣布升息半碼。(資料照,柯承惠攝)

美國聯準會本(2022)年度再宣布升息,而央行也宣布升息半碼。(資料照,柯承惠攝)

根據日經新聞報導,今年上半年全球央行累積升息次數已高達80次,其中三分之二是新興市場國家。儘管各國升息決策考量不盡相同,但通貨膨脹所引發的連鎖效應正在許多國家迅速蔓延。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美國聯準會在短短半年內升息6碼(1.5個百分點),引發全球金融市場巨幅震盪,不僅股、債市重挫,也造成各國貨幣兌美元匯率的有感貶值。而我國央行也在6月份第二季理監事會議後,跟進美國的升息腳步,將三大政策利率-重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及短期融通利率各調升半碼(0.125個百分點),這是央行今年連續兩季升息,儘管升息幅度小於第一季(升息一碼),但已挑動企業和民眾的敏感神經。

去年以來,國內房地產價格急速攀升,迫使央行祭出四次信用管制措施,從放款源頭直接限制金融業對建商和特定購屋族群的貸款條件,當時外界便開始臆測央行的升息大刀何時將揮向過熱的房地產市場,直到今年三月央行鑑於國內通膨情勢益發嚴峻才正式啟動升息。

相較於央行針對特定對象所採取的信用管制措施,許多人更關心的是利率的變化。央行信用管制和升息的差異在於,前者就像是防疫中心限制確診者在若干期間內的行動自由,受管制影響的對象相對有限,反觀升息則如同政府採取嚴格的封城管控,不分對象皆一體適用。也正因為升息所影響的層面極廣,因此各國央行對利率決策向來高度謹慎,而其政策動向也動見觀瞻。

既然如此,各國央行是如何作出利率決策?是否有任何規律可尋?

先分享一則軼事。在這學年最後一次授課的課堂上,當時正值我國央行召開第二季理監事會議前夕,筆者請學生嘗試預判下列這個命題:

「我國央行即將召開理監事會議,央行將對利率作出何種決策?」

根據投票結果,20%的學生預測央行會升息兩碼、70%認為將升息一碼,僅有10%預測升息半碼。事後來看,雖然同學們對央行利率調整的定量預測多數失準,但在研判利率變動方向的定性分析結果頗令人滿意(選項中有「維持不變」和「降息」選項)。有趣的是,多數經濟系學生有高估央行升息幅度的傾向,反倒是法政科系的同學精準預判。筆者向友人分享這個故事,得到一個有趣的評價:「經濟系的同學或許是對的,但法政科系的同學較能掌握政治現實。」這番評價當然純屬玩笑,但也凸顯分析貨幣政策決策過程的複雜程度。

我們經常可以在報章媒體上看見,許多國家的央行和經濟學家喜歡用通膨率是否超過2%來討論通膨現象並預測央行未來的利率決策,亦即當物價持續一段時間上漲超過2%,隱含央行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即將升息,反之則可能維持現狀或降息。有趣的是,與其說2%是理解通膨的神奇數字,不如說它是約定成俗的刻板印象,就像人們現在習慣將「8」視為幸運號碼,將「4」看作不吉利的數字。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