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在野黨不被視為「未來會更好」的替代選項
這是另一個較少人提到的因素。先假定中間選民真的不滿意民進黨,在綠營鐵粉多,輿論又受到引導的局勢下,反政府的情緒難以強到「誰上都好,反正民進黨先給我下台!」的程度。
這種狀況下,在野黨就需要給人精明幹練,且政策路線不同、跟著在野黨走「明天會更好」的期待,否則大家何必花時間罵執政黨?反正在野黨也沒比較好啊!
過去的馬政府執政八年,確實在兩岸、能源等議題上,與現在的民進黨政府有巨大不同,但現在的檯面上在野黨大咖,不論是民眾黨籍還是國民黨籍,對這些路線都未必有繼承的興趣。然而,他們似乎也無法找到別的議題,去支撐出一個民進黨辦不到的願景、找到屬於自己政黨的獨特定位。
這種沒有大戰略的在野黨,很容易成為「工具人」。民進黨沒買疫苗時出來罵,人民贊同你罵,但等民進黨疫苗買足後,大家又放過了民進黨,也不感念在野黨的監督。
處理以上兩大問題,並不容易,也不是一篇文章就能探討出答案的。但整體來說,在野黨應致力於提高監督政府的質與量,並發展自己政黨有別於民進黨的獨特價值定位,說服民眾「我上臺會不一樣」、「我上臺臺灣會更好」、「我上臺能解決民進黨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此才可能在2年後或6年後政黨輪替。
*作者為網路媒體工作者,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