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著這一點,我想談談地緣政治學上幾個重要的概念。
活躍於英國的地理學家哈爾福德.麥金德曾提出這樣的觀察:「交通網絡沿著主要山脈河川鋪設,帶動了國家的繁榮,地表輪廓早已決定了何者為強國。」麥金德還由此延伸出「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的說法,他的論述非常明快:「得東歐者得『心臟地帶』,得『心臟地帶』者得『世界島』(歐亞大陸與非洲大陸),得『世界島』者得天下。」並推導出心臟地帶的中心就是中亞。如果將這個論點套用在現今俄國與烏克蘭的緊張關係中,及伊斯蘭國與沙國及伊朗的政治對立中,它們確實都處於「相同場域」。麥金德的學說富啟示性。儘管麥金德的地理優勢說經常受到誤解,但他確實點出漫長歷史中,地理不易變化的特質。
法國歷史學家費爾南.布勞岱爾在其名著《菲利浦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中,為了分析西班牙帝國全盛時期、菲利浦二世國王在位時的地中海局勢,全面解讀其地理與自然環境。在探討歷史變遷時,雖然「地理」似乎幾近不變,但仍是個不可忽略的要項。尤其在現代,無論是單一區域或全球規模,國際秩序正經歷著歷史性的巨幅變動,我們應該重新認識地理這項基本條件。
*作者山內昌之現全明治大學特任教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並擔任三菱商事顧問、富士電視台特別顧問。曾任開羅大學客座副教授、東京大學教養學部副教授、土耳其歷史協會研究員、哈佛大學客座研究員、東京大學中東地域研究中心長等,著作獲獎無數。本文選自《伊斯蘭的悲劇:從中東歷史和地緣政治解讀中東複合危機》(讀書共和國),本書來自他在明治大學國際綜合研究所主持的「中東.中亞地區政治社會結構變遷研究計畫」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