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爾說,全球對俄羅斯祭出史無前例的經濟制裁就是很好例子,「儘管這場有距離的歐洲戰爭並沒直接觸及中國,但不可否認,經濟漣漪有」。他提到,美國先前凍結伊朗的外匯存底,但對俄羅斯的制裁遠超過此規模,且各國政府並未下令,卻有許多企業選擇退出俄羅斯,就算撤離過程會損失數十億美元。
中國仍能承受攻台的代價?
蕭爾稱,相較於各國祭出經濟制裁,外國企業決定撤走更會引起中國關注,而中國領導階層也對民主陣營的團結感到驚訝,因為連一向維持中立的瑞士都表明反對俄羅斯的侵略行為,並加入制裁行列;位在亞洲的新加坡也加入制裁陣營。他也說,先進經濟體團結反對侵略行為,就是打破模式時刻的里程碑。
蕭爾指出,中國在新疆設立系統性種族滅絕的勞改營,美國祭出強硬制裁,而中國粗暴鎮壓香港示威,西方陣營也是嚴厲回應,但這些都還在中國可忍受範圍,「直到普京揮軍入侵烏克蘭前,中國仍深信要併吞台灣,會付出高昂但可接受的代價,這樣的盤算現在必須重新思考」。
「看到莫斯科當局因在西方中央銀行的外匯存底被凍結,加上企業撤離而變得脆弱,北京當局現在知道自己也可能被以相似方式對待」,蕭爾說,「雖然其貨幣(人民幣)可能不會有風險,但對全球經濟的恐懼,可能會加速長時間存在的趨勢」。
蕭爾強調,有意義的打破模式時刻相對少見,「我們必須注意」。他表示:「我們要記住,重點不是尋求改變行為,而是在這寶貴時刻仔細觀察行為,不論是怎樣的模式,因為就算保持一樣的行為模式,其中仍提供(敵人)未來下一步會怎麼做的重要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