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過失歷歷在目,陳時中能扛起8千條人命嗎?

2022-07-14 07:10

? 人氣

陳時中說了「責任來,我就扛,防疫是這樣,選舉也是這樣」,但他何曾扛起防疫的責任了?(資料照,柯承惠攝)

陳時中說了「責任來,我就扛,防疫是這樣,選舉也是這樣」,但他何曾扛起防疫的責任了?(資料照,柯承惠攝)

官字兩張口,可仰吞國脂,俯噬民膏,亦可上護國器,下哺黎民。

         ──中文百科知識

疫情指揮官陳時中終於宣布參選台北市長了,而且起手造勢活動就相當驚人,臉書貼出參選聲明後,7分鐘就湧入3.2萬人點讚,8小時後累積到6.8萬人,《網路溫度計》的全部世代好感度也爆衝向上…7分鐘耶,不可能有這麼多人閒著沒事等著點讚,那麼究竟是如何動員的?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我有點好奇,但無意探究。我所關心的是,陳時中說了「責任來,我就扛,防疫是這樣,選舉也是這樣」,但他何曾扛起防疫的責任了?去年的800多人無緣無故染疫死亡,迄今未能交代並追究破口,今年的死亡人數已經接近7千,連鱷魚的眼淚都沒看到一滴,而今還仗恃著一度坐上神壇的光環參選台北市長,還真是叔叔能忍嬸嬸不能忍!

本文將以學術研究的質性(qualitative)與量化(quantitative)觀點,為台灣的防疫績效提供一個參考點,雖然不足以蓋棺論定,但至少可以對那些迄今仍主張「世界怎麼追得上台灣」的人打臉。

防疫績效的主觀與客觀層面

對許多綠營人士而言,陳時中帶領疫情指揮中心,獲得良好的防疫績效,堪稱是「功在國家」。但是對我而言,防疫成績是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沒有民眾配合落實實名制,口罩戴好戴滿,保持社交距離,乃至於自主封城,也沒有醫護人員捨死忘生的救護與照料,又沒有地方政府所屬人員的全力配合,疫情指揮中心只是一個「令不出中央」的空殼子,哪來的防疫績效可言?

20220712-衛福部長陳時中12日出席衛福部「集中檢疫所防疫紀錄『戰疫堡壘』新書發表暨感恩茶會」。(柯承惠攝)
疫情指揮中心只是一個「令不出中央」的空殼子,哪來的防疫績效可言?(資料照,柯承惠攝)

更重要的是,防疫績效真的很優異,值得嘉許嗎?疫情指揮中心至少有兩次公開宣稱防疫績效優異,第1次用「流行病學趨勢分析」字卡顯示在亞太地區數一數二,第2次用新聞稿顯示4個績效指標在全世界名列前茅,其中包括《經濟學人》所言的「超額死亡(excess deaths)」全球第2低。

然而,兩次的比較都是處在台灣疫情尚未退燒之際,所屬疫情階段有別,可以視為立足點不同,有利於台灣的比較。再者,超額死亡的唯一用途是用以推斷官方統計的染疫死亡人數是否可能低估,意即是否可能有「死亡黑數」,根本就不屬於防疫績效指標,而且《經濟學人》在7月中旬,已經把台灣的估計超額死亡人數調高到6千多人。

我們不難理解,隨著比較時間、比較對象、和防疫績效指標的差異,比較結果可能會出現完全不同的結論。因此,若想要瞭解台灣實際的防疫績效,就必須涵蓋主要的績效指標,並且在比較時間與對象上妥為斟酌。

就防疫而言,和許多非營利機構一樣可以找出許多「過程(process)」與「結果(outcome)」層面的績效指標,後者也經常稱為「產出(output)」,例如疫苗接種狀況屬於過程,而確診率和死亡率則屬於結果。然而,人類不是機器,除了客觀的績效指標之外,還有必須主觀判定的程序或道德考量。因此,本文兼顧這兩者,以學術語言來說就是客觀層面的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加上主觀層面的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