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世代要主體性也不排斥一中各表
這位學者解釋,中國身為大國,即便要對蔡賴體制傾向台獨表達不滿,也有多樣手段,斷交是其中最欠彈性、不可逆的。第一次斷交,民意或許還會怪罪蔡賴;緊接而來的斷交,「就是對民進黨年底大選的助攻」。
他指出,台灣年輕世代本就跟中國缺乏連結,還一再接受被中國打壓的印象,只會抵消中國惠台三十一條釋出的善意,更何況惠台效力還未見真章。他直言,中國國家主席、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主任習近平是否權力過於集中,判斷出了問題?中國是否過於自信?
台灣主體意識較強的年輕世代又如何看待斷交?駐海地前大使楊承達在台大開設課程《外交實務》,他在五月二十五日的課程將四十五名學生分六組報告,其中一題是邦交國多寡是否為主權國家依據?楊承達分享,學生大多採取宣示說,認為只要台灣具備土地、人民,政府有對外行為能力,邦交國多寡並不能夠傷害台灣的主權國家身分,邦交國歸零也沒關係,但有邦交國確實可協助在國際組織發聲。
楊承達指出,學生多認為兩岸關係不應偏廢,不能只導向美國一邊,基於現實,馬政府時期的一中各表不失為彈性做法;但也強調與中交往要不能傷害主權、主體性,並在經濟上實現自主,不應仰賴中國。
面對中國強勢碾壓我外交空間,總統蔡英文在我與布國斷交後,除了強調不會屈服,更特別指出對中國蠻橫作為「我們不會再忍讓」。在發言中,蔡英文都用「中國」、「台灣」,沒有出現過去常用的「中國大陸」、「大陸」或「中華民國」,這種論述上的轉變會如何體現在政策上?
通過新南向、印太戰略走向世界
立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五月二十八日請外交部、國安會及陸委會報告斷交事件,陸委會副主委邱垂正解釋,不再忍讓就是要加強對中國大陸各級政府人士、官員團來台申請審查。
但具體如何加強審查仍相當模糊,邱垂正僅解釋已忍受「中國大陸二十年的銳實力(Sharp Power)」,將針對中國大陸可能派相關團體來台灣進行統戰、分化者嚴審。
立委王定宇質詢時建議,政府應具體調查是否存在台灣某公司、行號明顯虛設行號,引進中國金流資助特定團體;或特定公司具有危及國安背景,應停止准入台灣市場。
王定宇以美國、澳洲為例指出,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擋下有解放軍背景的華為公司進入美國市場;澳洲針對外國投資能源基礎設施、農地提高審查力度,就是衝中國而來;今年三月,四十名獲中國教育部獎學金的公派博士訪澳,改由澳洲安全情報局(ASIO)核發簽證;澳洲總理騰博(Malcolm Turnbull)也提出《反間諜和反外國干預法案》,反擊中國銳實力。
蔡英文把馬政府「務實外交」改為「踏實外交」,在中國加強封鎖下,到底要如何扎實地踏出去?「我們也看到世界這麼大,到處都是我們的空間和機會。」外交部長吳釗燮在立法院呼應蔡英文提出要讓台灣走向世界,此時正好台灣要發展與非邦交國實質關係。除了持續深化台美關係,吳釗燮提出以我國新南向政策結合日美提出的印太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