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爛尾樓」連環爆,台灣也有危險嗎?專家分析三大原因:免驚啦!

2022-07-22 07:50

? 人氣

台灣有些特殊背景,除非發生更多不可預期的風暴,不然不會發生與中國類似的狀況。(柯承惠攝)

台灣有些特殊背景,除非發生更多不可預期的風暴,不然不會發生與中國類似的狀況。(柯承惠攝)

向往返大陸的朋友請教最近中國大陸的爛尾樓風暴,到最後,他問:「中國多處的房產榮景,一夕打回解放前,台灣也會如此嗎?」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我告訴他,台灣有些特殊背景,除非發生更多不可預期的風暴,不然不會發生與中國類似的狀況。

這回中國的爛尾樓風暴成型也非一兩天,早在前年中國疫情爆發時,就已經零星傳出,直到今年6月底,江西一些繳了預售屋款的民眾,發現買房預繳的錢被銀行勾結建商拿走了,房子卻蓋不下去,大家跑到銀行去要錢,卻要不到,於是率先宣布停止償還房貸,接著多地受害業主響應,截至七月中,已有273個建案發表「全體業主停貸告知書」,集體停繳房貸,範圍遍及25個省份。

會有這種狀況,與中國房地產業以高槓桿和高週轉操作,遊走在拿地、蓋房、回款、還債的經營型態密切相關。過往中國追求高經濟發展,地方政府也積極參與其中。偏偏近幾年中國經濟發展陷入膠著,地方財政吃緊,加上中央不時推出房市監管政策,特別是央行針對房企財務狀況的「三條紅線」,讓恆大這類超槓桿企業一夕崩解,房產資金出現斷鏈,民眾覺得房企危機四伏,恐慌心態下不願購屋,甚至買了不願如期交款,更讓房企處境雪上加霜。

特別是二、三線及以下城市,流動性受限下,很容易發生連環爆。反觀基本面不錯的一線城市「北、上、廣、深」等地,經濟衰退對商用不動產衝擊很大,反觀住宅表現卻堪稱穩定,某些知名樓盤仍不乏買家追捧,一個中國卻是兩樣情。

比起來,台灣建商不會發生如恆大或次貸風暴的原因有三:

其一,台灣房市流動性仍在。縱然3月央行升息後的「升升不息」重挫買氣,可是成屋市場還未出現大規模降價倒貨潮,預售市場現階段雖有周轉狀況的中小建商,多數還能找到對象盤出,民間信心雖不及以往,卻不妨礙自住者購屋意願,仍堪稱是正常健康的市場。

其二,建商體質相較中國健全。中國房企在過往除房地產本業外,還經營類似高利貸的理財商品,今年第1季要交財報,中國前60大房企最少有15家交不出財報,股票停牌迄今,其中不乏如恆大這類知名業者,而台灣業者多數在本業上發揮,過去20年積下相當資糧,在經營上除土地與商場、飯店等經營外,沒有發行理財商品進行更大槓桿,是不至於發生系統性危機的主因。

其三,政府與銀行態度保守。台灣在90年代的因為經濟景氣急轉直下,建商債大不愁,挖東牆補西牆,最後全倒的慘痛經驗仍在,多年來,政府與銀行對於房地產過熱與過冷多進行資金調控,以避免歷史重演。加上台灣市場小,一有風吹草動,政府和銀行都容易掌握,也減少這類狀況的發生。

回過頭來看看中國,為了因應爛尾樓風暴,中國政府使出放大絕,其金融監管部門正考慮為這些「爛尾樓」屋主提供寬限期,並要求各銀行暫時擱置對這些屋主的司法追訴,甚至進一步要求未來的建商必須將資金放在監管機關後,買賣契約才會成立等作法,可以預期,對岸房市將出現史詩級的盤整,後續值得觀察。

至於台灣呢?

在進入經濟衰退狀況下,即使建商不會全面倒閉,也多少會有一些體質不良的業者在往後幾年被淘汰,可是購屋畢竟是民眾人生中最大的一筆消費,在市場機制下如何保障預售屋消費者權益,行之有年的預售屋履約保證等制度,是否能夠保護消費者?

隔岸觀火之外,這些才該是主管機關特別注意的事。


作者簡介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資深經理,著有《房市專家教你買一間會賺錢的房子》、《30堂千萬房產課》等書。

責任編輯/林彥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