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吉拉、搖滾樂和浪漫主義精神:《西方的自殺》選摘(2)

2022-08-02 05:10

? 人氣

從人類文明歷史的宏觀角度來看搖滾樂,作者人為其與原始的音樂與音樂對原始人類的意義非常相近。(資料照,美聯社)

從人類文明歷史的宏觀角度來看搖滾樂,作者人為其與原始的音樂與音樂對原始人類的意義非常相近。(資料照,美聯社)

「然後他們的子女哭泣,在荒涼的土地上堆起陵墓,製作了周密的律法,稱那是真神永恆的律法。」──威廉.布雷克,《烏里森一書》

「我們這個時代的宿命,便是一切都化為知識與理智;最重要的是,整個世界的神秘都將被驅除。」──馬克斯.韋伯,《學術作為一種志業》

現代的神經科學家和心理學家花了大量時間,紀錄了人類心靈不理性(irrational)的活動,讓我們知道人類的大腦和動物相差無幾,裡頭大大小小的程式都是為了維持生命,而非判斷真相。理性思考對於求生固然有用,但真要說起來,恐怕比不上恐懼、憤怒或是忠誠。別忘了對原始人來說,求生是一份合作事業,只靠理性無法成功,於是我們發展出了各種複雜的認知工具。舉例來說,就算沒有任何薩滿、祭司或父母知道微生物或病菌是什麼,一個強調清潔很重要的迷信或禁忌也可以相傳千年。無論有沒有相關知識,任何群體只要嚴格禁食不乾淨的食物,在演化上就有很大優勢。同樣地,如果群體會使用應報式的正義對付內部叛徒和外來異客,也就更容易將基因傳遞下去。更進一步來說,如果群體對宗教、政治、社會等內部價值有清晰一致的觀點,就會更容易順利合作──而人類適應環境的核心手段正是合作。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啟蒙運動並沒有改造我們的大腦,這些程式至今仍在繼續運作,對各種事件和想法產生情緒與直覺反應;有時我們會承認這些事物來自本能深處,有時又會誤以為它們源自某種高層次的理想。而浪漫主義這麼重視情感和非理性、強調這些無法靠科學理解或解釋,卻能憑直覺感受的事物,其實是反映了人類的心靈不斷想讓部落意識再度成為生活的中心。我認為,大眾文化恰好是一扇清晰的窗戶,讓我們能看見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有多麼浪漫。為了證明這點,我接下來會深入剖析幾個浪漫主義的經典特徵。不過我也要重申,大眾文化會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並不是因為某些作家或詩人的影響深遠(儘管有些人的影響確實重大);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當社會建立在啟蒙運動的基礎上,自然就會引起浪漫主義的反動,因為我們都在追想著失落的意義統合體、嚮往著先民日常生活中曾經充盈的魔法。

我只要搖滾樂(這就夠了)

年輕的阿富汗人曾在搖滾樂聲中尋求慰藉。(AP)
搖滾樂聲中尋求充滿了人對慰藉的渴望。(資料照,美聯社)

我相信搖滾樂可以解釋這一切,而且只要靠搖滾樂就夠了。我不是說搖滾樂中有浪漫主義的元素,我是說搖滾就是浪漫主義。不過說實話,我猜類似的話用在嘻哈、鄉村樂或是整個流行音樂上,大概也可以說得通。那麼搖滾樂和這些音樂類型的核心主題是什麼呢?不管由誰來說,都一定少不了這些要素:否定權威、推翻「大人物」的枷鎖、真愛、管他什麼後果、追憶幻想中的美好過去、青春萬歲、鄙視出賣理想、疏離、真誠萬歲、異教主義、泛神論。不過真的要說有什麼元素最重要,那一定是個人感受高於一切。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