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在今年2月通過了一項法律,允許私營的雲服務供應商在烏克蘭境外託管政府數據,隨後烏克蘭與亞馬遜公司(Amazon.com Inc., AMZN)旗下Amazon Web Services、微軟(Microsoft Corp., MSFT)、甲骨文公司(Oracle Co., ORCL)和Alphabet Inc.旗下Google(Google)簽訂了合約。
烏克蘭數位轉型部部長Mykhailo Fedorov說,數日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枚飛彈摧毀了基輔一個儲存資訊的數據中心。他說,所有的數據備份都已被轉移到其他歐洲國家,沒有造成任何損失。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大型科技公司因對市場和公共領域擁有巨大影響力而在本土招致越來越多的指摘。但與此同時,這些公司在烏克蘭發揮的作用表明,它們正成為西方與俄羅斯和中國抗衡的重要工具。
對待大型科技公司,烏克蘭沒有像其他西方國家那樣的矛盾心態。烏克蘭向Google頒發了和平獎,以表彰該公司不僅幫助烏克蘭計算機系統抵禦來自俄羅斯的網路攻擊,還切斷與俄羅斯的一些業務聯繫。烏克蘭後來也給AWS和微軟頒發了類似獎項。
今年5月在瑞士達沃斯接受採訪時,Fedorov說,按意識形態劃分,技術有兩種典範。他通過翻譯說,在第一種典範中,數據是公民的私有財產,另一種典範則將這些數據視為國家的財產,俄羅斯和中國屬於這第二種典範。烏克蘭正在加入第一種典範的陣營,這反映在與烏克蘭有業務往來的公司身上。
技術通常被認為是與政治無關的。無論是在民主的美國,還是專制的中國,半導體的工作方式都沒什麼兩樣。然而,科技公司,尤其是社交媒體和雲計算等服務領域的公司,在國外的運作方式可能反映了其母國的價值觀和法律。
例如,Google的YouTube、Meta Platforms Inc. (FB)的Facebook以及Twitter Inc. (TWTR)等社交媒體公司經常被要求刪除或保留某些內容,但美國政府很少下令它們這樣做。當外國政府提出這樣的要求時,它們常常會拒絕。
去年,印度政府要求Twitter撤下抗議其農業政策的帖子。Twitter拒不接受這一命令;印度政府的回應是鼓勵用戶轉向Koo,這是一個與Twitter競爭的印度微博平台。Koo的聯合創始人表示,公司認為應配合政府和監管機構的撤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