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港澳臺僑生協會,每年都會舉行聯誼晚會,去年的主題是《粵上心頭》,粵語歌曲演唱晚會。劉庭郡擔任這個活動的外聯幹事,負責募款。在不到2個禮拜的時間裡,他先給當地企業發email詢問意願,再電話聯絡,擬贊助合約、簽約,最後共募到20多萬台幣。家人跟他開玩笑,他有不怕被拒絕、受挫敗的傻勁和「台灣精神」,提前見習大陸的商業運作模式。
拚三年,台青拚上區域營運總監
杜台明則是一個台青前往大陸求職的例子,在3年的時間內,從台灣連鎖餐飲的店經理,成為在大陸管理12間分店的區域營運總監。
嚴格地說,杜已不算是台青,今年40多歲了。出社會後,一直在一家國際連鎖速食品牌工作。從基層服務生做起,花了6年時間,一步步從襄理、副理,做到管一家分店的經理。之後10年,都沒有再升上去的機會。在台灣如果跳槽,也很難找到更好的職務,2015年下半年,他決定去對岸闖闖。
杜台明先在廈門,替一位製造業轉投資餐飲的台灣老闆打工。從無到有,他負責一手籌備開設,並管理有一個中央廚房和2家店面的小型連鎖餐廳,有了難得磨煉和適應大陸市場的機會。在這個基礎上,今年初他被一位服裝業跨足餐飲業的大陸老闆挖角,北上北京負責一間中等規模餐廳的營運。
大陸老闆與台灣老闆比較,敢給但急於求成。除了薪資有加碼外,房租部分也全額補助(台灣老闆只補貼部分)。不過大陸老闆希望看到明顯成效,不時在旁邊下指導棋,三個月裡面改了三次菜單,總是想看業績可以突飛猛進,算是很不尊重專業。
一個月前,在朋友的介紹下,杜台明進入北京一家台商的餐飲連鎖品牌。在試用期裡面,推動一項中式轉西式廚房物料供應專案,能力得到老闆肯定。這幾天公司正式任用他為區域營運總監,掌管12家店面的經營管理工作。
杜台明說,其實台幹現在來大陸工作,時機點已經有點晚了。一是大陸自己的人才已經慢慢培養起來,二是越來越多的台灣人想到大陸謀職,競爭變大。薪水雖然比台灣高,但已經大不如從前了。不過大陸提供的發展機會,還是比台灣多許多。
台灣遇到瓶子,現在的他當兩岸飛人
李又宗也是去年底來大陸尋找發展機會的台青,32歲的他專長是導演,影像、廣告製作,在台灣算是小有成就,曾經得過台灣紫錐廣告獎首獎,台南39小時影片競賽最佳劇情片等獎項。2012年,26歲時就在臺北成立牡羊座創藝影像有限公司。
為什麼要到大陸創業?「希望開一條新的產品線,台灣的劇組有能力的其實大都過去闖了」,「台灣的發展基本上都遇到天花板了,就是希望到市場大的地方闖闖看。」李又宗這麼說。他去年暑假,到大陸考察,10月決定設立公司,12月辦好了所有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