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認為美國「一中」政策虛假
前美國駐華代理公使柯有為(William Klein)表示,中國主流戰略想法是美國要圍堵中國、瓦解中國的現代化目標,這類想法是在川普政府時期形成,之後在拜登政府初期漸成共識,也變得更加強硬,因此美國的所作所為,都會被中國解讀為有此意圖。
柯有為相信,中國領導階層和大部分中國社會都認為,美國想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在中國人眼中也愈來愈虛假。不過他也說,中國領導階層想要穩定,透過外部來達到內部現代化目標,因此不認為中國想在此時因台灣問題而與美國開戰。
何瑞恩亦稱,中國正在輿論和現實中尋找最佳打擊點(sweet spot),「但很難找到」,認為要推測中國的下一步,不只看台灣海峽局勢,還要觀察中國內部情況。柯有為則說,中國民間反應可能超出官方預期,不過中國可能會校準回應,避免與美國或台灣爆發戰爭。
柯有為提到,除了軍演,中國也會進行灰色地帶行動,「讓台灣人很有感」。葛來儀則指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曾說,採取的回應會讓美國和台獨勢力很有感,因此現在認為只針對台灣是言之過早。另外,她認為美國政府一些行為讓中國感到困惑,可能會覺得沒有一致性。
中國內部壓力牽動台海局勢
葛來儀指出,拜登上任初期,美國駐帛琉大使倪約翰(John Hennessey-Niland)跟著帛琉總統惠恕仁(Surangel Whipps Jr.)到訪台灣,而美國國務院2022年5月曾刪除「不支持台獨」句子,拜登(Joe Biden)又多次表明美國會協防台灣,這些都讓中國覺得美國可能放棄「一個中國」政策或試圖重新定義。
葛來儀認為,若美國政府的行為具有一致性,或許中國對裴洛西訪台的態度就不會這麼激烈。不過林碧瑩抱持懷疑態度,因為中國認為民進黨尋求台獨,而裴洛西此時訪台,就算美國政府行為與先前有一致性,也無法斷定中國就不會有激烈反應。
對於部分人士認為距離台灣和美國總統大選的18個月內,中國可能會對台灣採取軍事行動,林碧瑩表示,時程表並非重點,而是要看中國如何認定美國和台灣跨越紅線。柯佛則擔心,中國內部的壓力無處宣洩,認為美國應藉此機會,直接與中國溝通,以避免爆發戰爭。
柯有為指出,2027、2035和2049年都被視為中國可能出兵台灣的時間點,但他不認為中國有這樣的時程表,且中國具備有效工具來管控輿論,也可看到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藉由對台灣施壓,來宣洩國內的失望情緒,因此中國會繼續保持戰略耐心,每個行為都反映他們察覺到到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