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習慣對各種網紅建築冷嘲熱諷。例如酷哈斯(Rem Koolhaas)設計的北藝中心,被網友P成貢丸米血豆腐,幾年前未建成的台中白海豚館,被批成造型像馬桶蓋。說到底,這正是人們自由行使並發揮「想像」的基本權力,某方面來說,這些想像力倒也豐富了當代建築的文化意涵。
今天,人們未必知道這道滯洪池牆面,如連署書上所寫的,具有「生態、地景、環境教育」的深層意涵,但至少,一面素色、清白的的水泥牆,它保留了人們的想像空間。一旦當主事者試圖硬生生地賦予它意義,管它畫上的是松鼠兔子還是維尼熊,某方面,它都擺明了扼殺人們的想像力,連帶引發了心理、社會層面的感受,自然遭到抗拒。
不過話說回來,今天就算畫上抽象畫,照樣會被嫌醜就是了。
這是一個頗有趣的現象,人們傾向不去公開談論這些彩繪的美學或藝術價值(如果有的畫),因為那太虛無飄渺、太眾說紛紜、太「見仁見智」了。是這樣嗎? 對受過專業設計訓練的人而言,美學從來都不是「見仁見智」吧? 老實承認好了,身為環境設計師,我們早就心照不宣的內建了對卡哇伊公仔圖像的嫌惡基因,認為那是美學毒瘤,是殘害品味的能手。但表面上,當然要另找說辭,於是把「公共性」這個看似至高無上的概念拿來當擋箭牌。
當今「民眾參與」早已成為主流。然而這起事件仍令人警覺,少數民代自詡為主流民意,跳過原設計單位,以造福鄉里之名,行妨礙想像之實。居民若是隨波逐流不自知,陷入貧乏狹隘的美學想像,還自以為是「美化環境」呢! 這在打著公共性的大旗之下,很有可能是另一種變相的獨裁。
*作者為景觀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