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兩強對峙情況愈演愈烈,美國總統拜登日前簽屬晶片法案,意在組織晶片四方聯盟(Chip 4),盼能將半導體去中國化。對此,媒體人陳鳳馨在網路直播節目《風向龍鳳配》中提到,目前全球主要的對立情勢發生在中美之間,而中美間最大的危機就在台海,在大戰略框架下,美方希望趕緊減少對亞洲晶片的單方面依賴,也可能影響對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投資,「說穿了,就是認為台灣保不住」。
陳鳳馨分享橋水基金創辦人Ray Dalio新著作《變化中的世界秩序》中從現實主義以及經濟的角度來分析近1500年來,世界的經濟強權如何從哈布斯堡王朝、荷蘭、大英帝國,轉移到美國。而書中也指出,研究團隊透過各國軍事支出、國防人員調度、軍力部署情況,以及各國輿論中對假想敵的論述整標,推估經濟、貿易、科技、軍事戰等衝突發生的可能情況與概率,目前對台海的情勢並不樂觀,緊張程度逼近一戰時德英之間的對立,更是超過了古巴危機、美蘇冷戰的緊張程度。
除了Ray Dalio,陳鳳馨指出,美國哈佛大學的教授Graham T. Allison也分析過去500年來世界強權國家與崛起強權間的角力,最終因「修昔底德陷阱」而開戰的就有12次。台海危機是否會成為第13次的衝突?陳鳳馨引述Allison的說法指出,美方可能輕忽了中共想要統一台灣的決心,這與經濟無關,而是關乎他們的民族情緒。其次,他也分析了中美雙方的內部輿論對對方的敵意,結果與Ray Dalio相似。第三,在軍事上,中美之間已傾向中國了。
而中美之間的衝突,也可能影響到台灣的經濟。陳鳳馨就半導體產業來談指出,美國日前通過晶片法案,除了增加了美方的「稅式支出」,也會提升他們在研究、研發的經費,約有2800億美元,這背後象徵的,就是美方希望減少對亞洲的依賴,「說穿了,就是他們認為台灣保不住。」
至於美方希望建立的台日韓美聯盟Chip 4,陳鳳馨分析,對於本身在製造上少、材料科學上技術領先的日本而言,有助於拓展市場,利大於弊。但對於出口半導體大量仰賴中國的台韓而言,就未必了。陳鳳馨進一步解釋,晶片屬於中間原料,最終仍需要製成終端產品,3C、感測器、大型機具等,而這些終端產品的製造大國,目前依舊是中國,短時間內要移動這樣的生產鏈難度極高。韓國所焦慮的,正是Chip 4「圍中」策略下對於半導體出口市場的壓縮,陳鳳馨所以認為,這就是為何韓國總統尹錫悅不願意見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
陳鳳馨說,再回到台灣,台積電近期接受美國訪問,不斷強調美國發展自己的晶片技術與製造是不合成本的,卻始終難以說服美國,她認為,根本原因在於無法解決中美對抗的大戰略問題。而戰略的問題與震盪,也可能影響對台灣半導體的投資,形成緩慢而長期的結構壓力,「就像溫水煮青蛙,只是現在水溫調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