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現上述情形的部分原因是價格。隨著通膨在全球範圍內蔓延,消費品價格上漲,因此以美元計價的中國出口得到了提振。
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商品和服務指數顯示,6月份中國出口額較上年同期成長22%。而相關的貿易量指數顯示僅成長了5.5%。
儘管如此,海外對中國商品的需求一直好於許多經濟學家的預期,尤其是來自美國、歐洲和中國亞洲鄰國的需求。美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顯示,2022年前六個月,美國對華貿易逆差較上年同期擴大21%,至2,220億美元。
一個較長期趨勢也在推波助瀾。近年來,在資本貨物、汽車、發動機和重型機械等精密程度更高、價值更高的工業產品方面,中國的市場份額一直在穩步增加。
TS Lombard駐倫敦的中國和亞洲研究主管Rory Green表示,這有助於解釋為何中國正在侵蝕德國等傳統上擅長製造和出口此類產品的國家的出口市場份額。
在中國政府的幫助下,中國公司還在較新領域搶佔了一席之地,預計這些領域未來幾年的全球貿易份額將會擴大。
例如,今年上半年,中國太陽能電池出口飆升至259億美元,同比成長113%。中國海關的數據顯示,受電動汽車銷售的提振,7月份中國汽車出口創下約29萬輛的新單月紀錄。
美國已經出現了一定程度上與中國脫鉤的情況。近年來,中國在美國進口總額中所佔份額有所下降,一方面關稅衝擊了一些中國商品進口,而另一方面一些美企在越南等其他國家開設了工廠,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美國有關部門在技術等一些領域積極尋求與中國脫鉤。
但是,考慮到中國龐大的經濟體量及其在全球貿易體系中作為買方和賣方的重要性,小國,特別是亞洲的小國,要聽從美國的鼓勵,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則要困難得多。
Green說:「美國正在與地理環境作鬥爭,與經濟引力作鬥爭。」
在一些經濟學家看來,中國的出口繁榮凸顯出該國經濟失衡態勢的危險程度,儘管中國政府一再承諾要促進消費。
中國的貿易順差——7月份擴大到逾1,000億美元——不僅反映出出口相當強勁,也反映出進口相當低迷,這是內需疲軟的一個標誌。
北京大學金融學教授邁克爾・佩蒂斯(Michael Pettis)稱,中國政府抗疫措施的主要著眼點是對製造商的補貼和廉價貸款,而不是幫助消費者,這就使得中國的消費者陷入困境,海外對中國商品需求的突然轉變也容易對該國產生影響。
「把中國的貿易數據看作是中國經濟表現中的一個亮點是完全錯誤的,」佩蒂斯表示。「中國的失衡問題正在變得越來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