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中概股獲得的收益當然遠不只這些。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在其經濟起飛的早中期,美元是稀缺資源,擁有足夠美元可以用來在國際市場購買經濟發展所需的原材料、資源和技術,乃至人才,而企業赴美上市能夠部分解決美元不足的問題。盡管中國現在股市也發展壯大了起來,變成資本輸出大國,加上一直擁有很高的儲蓄率,似乎對包括美元在內的資金不像以前那麼強烈,然而,由於所謂金融抑制即政府干預企業融資的存在,中小企業要想獲得融資仍然有很大困難,海外上市仍是它們可選的一條途徑。
此外,從政治角度來說,通過企業在美上市,和華爾街並經由華爾街和美國的廣大中產階級結成一個利益聯結的紐帶,也是中方需要的,尤其在兩國對抗的當下,有一個利益紐帶作為緩沖和護欄,美國要和中國脫鉤就不那麼容易。多數中概股由美國的投資銀行作為保薦人,美方要求的審計底稿,也多半是美國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在中國的分公司承攬。
可以說,在中企上市過程中,中國和華爾街建立起了密切聯繫,這樣在關鍵時候,華爾街就會充當中國的說客,向美國政府或者國會遊說。此種利益聯結也通過美國投資者購買中概股而建立起來。其中養老金和共同基金是中概股的主要投資人,而它們是美國中產階級獲取資本收益的主要通道。雖然這種利益聯結不像前者那麼直接和明顯,但亦有可能影響美國的中產階級對中國的態度。而中方付出的或者說美方得到的,是企業增長的紅利,以及上面提及的華爾街的保薦人、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和美國證交所的監管業務收入。
美方的這個收益和中方比起來,簡直可以忽略不計。這種雙方利益的嚴重失衡讓中方不得不考慮審計底稿問題的博弈後果,一旦惹惱美方中概股被迫從美退市,不但對企業是一大損失,這個利益紐帶也會被切斷,沒有了利益紐帶和利益護欄,美中對抗只會使中國處於更不利地位。
一個協議,各自表述?
現在中方的妥協退讓是否意味著對中概股的審計監管的爭議就此化解,中企退市警報解除,兩國金融脫鉤不會發生?可能還不能這麼樂觀,可從中國證監會在回答這一問題時所說的一句話見端倪:「如果後續合作可以滿足各自監管需求,則有望解決中概股審計監管問題,從而避免自美被動退市」。此話有些耐人尋味,什麼才是「滿足各自監管需求」?
外界看到,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在一份聲明中指出,該機構「有權自行選擇其檢查和調查的公司、審計業務和潛在違規行為」,而「無需咨詢中國當局,也無需中國當局提供意見。」「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即200多家總部位於中國的企業繼續使用中國的這些審計公司,將會面臨在美證券交易禁令。」中國證監會則表示,美方須通過中國監管部門獲取審計底稿,並「在中方參與和協助下」對事務所相關人員進行問詢。中方也指出,合作協議對於審計監管合作中可能涉及敏感信息的處理和使用作出了明確約定,針對個人信息等特定數據設置了專門的處理程序。在這些技術問題上,似乎是一個協議,各自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