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登山專文:洪荒留此山川─名家筆下的《晚清遺事》

2022-09-07 05:50

? 人氣

他賦詩填詞以寄託情興,文辭燦燦而有勝趣,曾匯集詞作與論詞相關文稿成《聲菴詞稿》一書。而劉豁公,安徽桐城人。近代戲劇理論家。在上海主要從事戲曲創作和理論研究,與京劇理論家馮小隱、姚哀民、楊塵因等編輯《鞠部叢刊》,發表了不少關於京劇名伶的評價文章。出版《京劇考證二百齣》、《戲學大全》、《梅郎集暨新曲本》,還親自創作戲劇,編輯、撰寫通俗小說,又主編《戲劇月刊》,奠定了他在戲劇評論界的重要地位。策劃和運作了「四大名旦」的選舉,所出《梅蘭芳》、《尚小雲》、《程硯秋》、《荀慧生‧言菊朋》、《譚鑫培》、《楊小樓》六個專號,為後來研究中國近代戲曲史,提供了珍貴的史料。一九四九年以後來臺,除在雜誌報刊發表文章外,亦主編《戲劇叢談》不定期刊物。近日我蒐集他來台後的文章,有《劉豁公文存》一書出版。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高伯雨
高伯雨。

而書中的「林熙」、「竹坡」、「洛生」、「高伯雨」、「楊竹樓」都是高伯雨的筆名,其中「楊竹樓」之筆名,我透過香港著名的收藏家和掌故家許禮平先生詢問其女兒高季子女士說不知他父親有此筆名,但我根據其文章內容,行文風格,引用文獻,判斷還是他,其中的鐵證是楊竹樓在〈記辜鴻銘這個怪人〉中有寫到「這個王某畢業後,在貝滿女子中學敎物理,有一個時期,他住北辰宮寄宿舍,和我的房間相對,我一見到他,就想起辜鴻銘的影響之大。」而高伯雨曾以「林熙」的筆名寫有〈我和北平的北辰宮公寓〉(發表於一九八0年十一月一日出版的《大成》雜誌)時間上是在一九三四年,是完全吻合的。

高伯雨原名秉蔭,又名貞白,筆名有超過二十五個之多,是著名的掌故大家。在港期間,高伯雨編過晚報副刊,為報紙寫過稿,也開過畫展(因他曾隨溥心畬習畫,從楊千里習篆刻),更辦過文史刊物《大華》雜誌。

高伯雨辦的《大華》雜誌.
高伯雨辦的《大華》雜誌.

但終其一生,可說寫稿為生,一寫就是五十多年,他曾自嘲為「稿匠」。據保守估計他一生所寫文字當有千萬字之多。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如此龐大的著作,最後結集出版的只有以「聽雨樓」命名的文集五種(一九九八年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聽雨樓隨筆》,還在高氏去世之後),及以秦仲龢為名翻譯的《紫禁城的黃昏》和《英使謁見乾隆紀實》。其他還有幾種雜著,如《乾隆慈禧陵墓被盜記》、《中國歷史文物趣談》、《春風廬聯話》、《歐美文壇逸話》等,但都是戔戔小冊。直至二0一二年香港牛津出版社整理出版高氏著作十巨冊《聽雨樓隨筆》,其中多冊是首次結集出版。有的是在《大華》雜誌的、有的是在《信報》的專欄,都屬於較短小精幹的文章。二0一六年許禮平撰寫《掌故家高貞白》一書出版(香港牛津出版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