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十年前,因網路事業興盛及工業物聯網廣受討論,台灣從政府到業界都在談工業 4.0。但到底什麼是工業4.0,沒有人能給出清晰的答案。有人説德國工廠的自動化生產就是工業 4·0,有人説工業機器人加物聯網應就算是。但問題來了,台積電算不算是工業4.0,而讓我們認為是傳統農業科技有無工業 4·0 問題?若有工業 4.0,那必有工業 3.0 及向前推的工業 2.0 及 1.0 那到底是什麼?若非如此,人們也可説工業 100.0,並加一些宣傳資料,相信外人也只能像霧裏看花般,愈看愈模糊。本文的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種看法,能將工業 4.0 的內涵講的明白。另搭配台灣產業發展的經驗,一步步從工業 1.0 説起,最後依序才到工業4.0(如附表所示)。如此大家就能有一比較清晰的視野,來觀照我們自己的社會以及其未來的挑戰。
工業1.0 加工出口區(無核心技術,只負責組裝加工)
台灣在日治時期,主要是以農業生產為主,少數壟斷式工業,大都掌握在日本人手中。在戰後初期,外銷的主力仍以農產品為大宗。到西元六零年代起,美日等大公司,為降低生產成本,紛紛將其產品之組裝移到東亞各地。而我國政府為因應此趨勢,就在港口附近紛紛成立加工出口區。大家所熟悉的女工形像,就是那時期所建立起來(如流行歌曲「孤女的願望」所描述般)。而號稱的亞洲四小龍,也是承此趨勢,一一建立起外貿體系,來迎上工業化第一級別的挑戰。在此時期,所有加工前的元件,以及加工完的產品銷售,都由國外大廠所控制,而台灣只能賺取微博的組裝利潤。但因台灣的教育普及,很多加工區的工程師及老闆,漸漸掌握從原物料到元件生產的各種技術,所以接續升級走上代工之路。在某些領域甚至走到世界的前沿,如土木、機械、化工等領域,因先進國家的環保及工資要求較高,國外的大廠轉向更高級的產品去發展,而放棄中低階的產品,如此台灣的廠商就有機會掌握全球市場。如台灣的腳踏車及機車產業,已可號稱全球第一。但汽車產業,只能做到零組件階段。至於飛機產業,則連零組件都很難達到正式的產業規模。
工業2·0 代工王國(有八成加工能力,無核心技術專利)
從西元1980年起到今,我國大約有四十年的時間在發展代工產業,在此階段的特徵是,每一產品的八成加工技術都為每個代工公司所掌握,但最核心的關鍵技術仍掌握在國外系統整合廠商手上。以現在最熱門的資通訊產業及晶片設計及製造產業而言,台灣幾乎是白牌王國。其中表現最成功的就是台積電,其核心技術幾乎已完全掌握,但在產業分工上,仍是由國外大廠在掌握品牌及產品行銷。所以其客戶也可以選擇三星等公司代工,來降低其售價成本。因台積電不斷在精進其尖端技術,才撐得起台灣「護國神山」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