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自許民主先進國家,但經常藐視其他國家的尊嚴與文化,藉美援介入他國內政,強壓對方接受美方要求,積極培養親美勢力,為美國利益服務,罔顧其他國家的自主。國府因內戰失敗遷移台灣,風雨飄搖之際,美國從暗中推動台獨與國際託管,轉為棄台灣於不顧,卻又不放棄介入國府內政,與吳國楨合謀,與蔣中正進行政治鬥爭,展開軍事與政治方面的奪權。
美國不言而喻的壓力,迫使蔣中正信任的台灣省主席陳誠下台,改由吳國楨取代,在軍事方面,也逼迫同樣是蔣中正信任的台灣省保安司令部司令彭孟緝下台,改由孫立人控制台灣的軍事。這一切的權力鬥爭,都是以美國要求國府進行改革為名義進行,迫使蔣中正暫時切割自己寵信的人馬,先安撫美方要求,等情勢穩定後再圖補救之道。
這也正是吳國楨、孫立人在1950年代先後遭到國府當局整肅的前因,美國藉著培養親美勢力,分化國府內部,吳、孫兩人後來的難堪下場,多少也有些咎由自取,過度靠攏美國,造成國府內部很大矛盾而不自知,蔣中正若放任這種情況,台灣必然無法安定,台灣能避免如南越政府在越戰時的混亂,與蔣中正排除異己,清除美國扶植的親美勢力,鞏固國府統治有很大關係。
蔣中正還是老謀深算,他在台灣成立東南軍政長官公署,由陳誠擔任長官,負責大陸東南沿海與台灣的軍事,孫立人僅為副長官,軍事方面,陳誠仍握有主導,1949年10月的金門戰役,如果沒有陳誠將廣州的胡璉部隊調離,運往金門地區,戰況可能有所不同。其他在大陸仍由國防部指揮的部隊,多剩下殘兵敗將。國府僅胡宗南、宋希濂部保有相當實力,他們效忠服從蔣中正,並不接受國防部指揮,也多在1949年下半年在大陸西南地區遭到追擊共軍消滅。
在共軍攻陷廣州後,國府前景黯淡,包括蔣中正、李宗仁、白崇禧等國府各方勢力,都希望爭取美國援助,李宗仁派了甘介侯到美國求援,蔣中正方面除了原本就在美國的宋美齡之外,又加派了國防部次長鄭介民到美國求援,但都沒有得到美方積極的回應,不過,美方這時把關切的重點,已經轉移到台灣,希望能促成國府的內部改革,確保台灣在軍事與政治上的安全,而美方所謂的改革,不過是扶植親美勢力,排除蔣中正的人馬,這恰巧又與國府內部的權力鬥爭,有了重疊關係。
根據國務院檔案顯示,1949年11月6日,回到美國的駐華大使司徒雷登,與蔣中正派來美國的國防部次長鄭介民會面,司徒雷登向國務院報告了這場會面,他說,鄭介民給他的印象是代表國民黨總裁蔣中正到美國,藉著孫立人名義,為爭取美國援助,進行最後絕望的努力。鄭介民傍晚發了一封很長的電報給蔣中正,報告這次談話內容,並且向蔣中正建議任命吳國楨擔任台灣省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