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喜明在書中提及,中共武力犯台區分2層面,即「能力」和「意圖」,以前能力不夠, 加上美軍嚇阻力,「只要不獨它就不動武」,可是當台灣已成中共民族復興最後拼圖,中國能力上升、美國下降,如果台灣能力不變,「那就麻煩了」。要避免戰爭就得跟對方好好相處,但單純仰賴對方善意並不可靠,因此台灣要有力量嚇阻,使中共拿不出打贏戰爭、或者要付出沉重代價的辦法,「想要和平,就要備戰。」
應強化源頭打擊能力?李喜明:不能只有作戰意義
對於部分人士稱國軍應強化源頭打擊能力、採購相應武器,李喜明認為,源頭打擊有嚇阻與作戰2個層面,很多人以為只要能打到北京、上海,中共就不敢動,這樣就能阻止中共民族復興的「偉大神聖使命」,假設台灣有幾十萬枚(源頭打擊能力飛彈)那有可能,就像坐擁核武的大國,相互「保證毀滅」,大家就不敢動;相反的,如果數量不夠大,所謂源頭打擊就只剩作戰意義,「我當然明白放火燒對方房子效果最好」,可就算能打到1000公里、600公里外,飛彈只是其中之一,你還要有完整的擊殺鏈,「目標在哪?如何鎖定?攻擊完還得知道究竟打到沒有?」
李喜明進一步說,好比一艘軍艦要打5、6枚飛彈才能摧毀,但如果打到上層結構「還只是一個洞」,任務完成與否都要重新評估,這一連串的能力,只靠中科院研發數量是不夠的,意即國軍源頭打擊能力不足。他提到,外界認為可以打擊中國沿海人員裝備等兵力集結區,但對方不是傻瓜,可加以防範,且飛彈精準度也存疑,若是打不準最後打到民房,就給對方借題發揮機會,所以他不贊同。
李喜明並舉海馬斯多管火箭系統為例,指其價值在於射程逾300公里的陸軍戰術飛彈,它當然可以用來源頭打擊,但更重要的是,它部署在台灣任何地方,藉地形優勢掩護,能對登陸之敵實施打擊,放哪都能打到敵軍。至於我日前被喊停的M109A6自走砲軍售,李喜明指出,M109A6有裝甲防護,看起來拉風,但他不認為國軍後勤有能力維護,當時軍中出現要買M109A6自走砲或M777榴彈砲爭議時,他就主張買M777榴彈砲較務實,可由中型戰術輪車牽引,比較容易維修,美軍援助烏克蘭也都是M777榴彈砲。
主張「國土防衛部隊」應獨立於後備 深層嚇阻讓共軍「無法輕易下手」
另一方面,後備戰力革新是近年國防施政重點,台灣龐大後備軍人系統能否發揮抵禦共軍的關鍵戰力,外界多有討論。李喜明認為,在後備部隊外,應成立「國土防衛部隊」,相較於後備部隊可能有「部分人想打、部分人不想打」的情況,國土防衛部隊成員均為自願,即便國人意識仍分歧,仍能產生嚇阻力。
李喜明進一步說,在時間有限下,每年固定專注訓練數次,由特戰部隊資深軍士官擔任領導幹部,以輕兵器或人攜式刺針飛彈、標槍飛彈訓練;武器平時則儲放在地方警察、海巡駐所。但他也強調,此舉非焦土戰,更不是叫人民去死,而是提供一種「深層嚇阻」,即便海、空軍被摧毀,共軍登陸後還要面對數不盡的國土防衛戰士,作戰計畫會變得難且複雜,如果共軍一直沒有好的計畫,就不會動手。
有關資深特戰軍士官出任國土防衛部隊幹部,李喜明說,這也能讓國內特戰部隊在任務上得到轉型的機會,一如美軍陸戰隊裁撤戰車,調整兵力為「濱海戰鬥團」。李喜明強調,國軍要建立嚇阻實力,再透過溝通,證明有能力並讓對方相信。所以政府要出來主導,了解資源如何分配,優先順序為何,惟目前仍是「不引導民意,只追隨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