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化」是指透過將某團體與特定形容詞、意象掛勾,附著在人們的認知上,使民眾對此團體抱有固定看法甚至是偏見。綜觀歷年的台灣選舉,民進黨早已將標籤化納入其選戰策略的一環。舉例而言,在2020年總統大選之時,由於反送中運動的緣故,蔡英文陣營就藉由操作國民黨是中共同路人、韓國瑜只是一介匹夫的形象,登上了總統之位。
今年11/26除了地方大選外,更是18歲公民權修憲的投票日,將會決定我國是否能在公共政策上更加貼近年輕人的聲音。然而這似乎讓民進黨找到進攻的機會,可以藉由形塑出國民黨反對青年參政的印象,獲得年輕選民的支持,再次操縱對立的二元價值,意圖藉此議題取得整體選戰的勝利。
舉個例子,此案在立法院開始討論之時,國民黨認為修憲委員會主席的推舉過程有瑕疵,進而在程序正義上有疑慮,且上次公投的結果,決定了公投不能綁大選,依據同樣的精神,修憲的複決案自然也不應與大選合辦。
基於上述理由,國民黨並未參加初期的委員會運作,但民進黨就以此事大做文章,表面上煞有其事的「分析」原由,主張藍營基層選民保守進而反對青年參政,實則是自己的政治盤算,延續2020年以來,其將國民黨標籤化為「老人政黨」的選舉策略。
然而國民黨在朱立倫上任黨主席後,為推動18歲公民權可說是不遺餘力,上周更是在黨中央舉辦記者會,讓全台各地的藍營青年代表上台,共組「青年挺18戰隊」表示支持此修憲案,撕去了一部分民進黨貼在國民黨上的保守標籤,讓綠營這一波的攻勢落空。
回頭看看綠營的立場,知名學者沈榮欽在九月九日發文,主旨在將台灣年輕人的媒體識讀能力批判一番,認為他們很容易受到假消息的影響,言下之意,就是認為年輕人的判斷力不足,在此時機發表此種論述的目的不言而喻,留言區更是有讀者直接挑明不支持18歲公民權。由此可見在民進黨黨內也不全是力挺的聲音,怎能說在政治光譜上民進黨就比較進步,國民黨就相較保守?
從林智堅的論文抄襲案,再到陳時中的「熔爐」事件,以及最近蔡英文在處理震災時的荒唐行徑,如此一來,反倒是民進黨要擔心自己被標籤化,讓社會大眾認為民進黨的政治人物都不值得信賴,反觀國民黨的候選人則相較穩健務實,努力說服選民自己才是最好的人選,勝利的天秤自然會向藍營傾斜。
俗話說的好:「打鐵還需自身硬」,當綠營的候選人無法取信於民眾,那不論如何標籤化國民黨、操縱世代對立,終究是徒勞無功,只會加深社會的撕裂,對台灣有百害而無一利。
*作者為台大法律系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