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的發展來檢視科技進步帶來的影響,其實問題相當複雜。艾塞默魯指出,從農業的發展來看,農耕機械的進步,曾帶來黑暗時代,農民的實質所得並未提升,甚至可能更糟;工業革命初期,蒸氣引擎的發明使得煤礦可以挖得更深,許多僱主僱用童工,最小的只有5歲就在礦坑裡工作,這些礦工在危險、不健康的環境裡工作,工時超長。
科技突飛猛進的副作用:半世紀來貧富差距急速惡化
過去半個世紀來,美國科技突飛猛進,但貧富差距也擴大。艾塞默魯以具體數字說明,過去半個世紀(1963-2017)以來,美國貧富差距急速擴大,自1963-1972年間,不論學歷高低的薪資均快速成長;自1980年以後,低學歷者(沒有大學學歷者)的薪資大幅滑落,有碩博士資歷者的薪資則大幅成長,貧富差距惡化趨勢相當驚人。
艾塞默魯的研究同時發現,這段時間,中產階級的工作消失了,這個現象不僅在美國發生,歐洲多個國家也發生。中產階級的工作消失,貧富差距擴大,這些趨勢與科技的發展有很大關係,因為科技的進步,工廠逐漸自動化,取代人力,大幅降低生產成本,這對工資、貧富差距都造成衝擊。艾塞默魯的實證研究發現,工業自動化對工資造成負面影響,勞工的實質工資降低,而且擴大貧富差距。
「欠缺制度制衡巨頭」 艾塞默魯對科技前景感到悲觀
總之,艾塞默魯說,工業化初期對社會與環境帶來負面影響,許多團體實際上是變窮了;兒童在礦坑、紡織廠裡超長時間工作,而且工作環境極為惡劣;許多工業化城市出現嚴重的污染,傳染病猖獗。他歸納,科技進步帶來這些負面的衝擊,是因為當時的工人在政治上沒有發言權,無法組織工會團體;其次,工業自動化雖然提高生產力,卻也衍生許多問題。
歷史帶來什麼教訓?艾塞默魯認為,「從科技發展的歷史來看現今的發展,我感到悲觀。」他舉例說,「數位科技的發展,自動化科技的進步,相對剝奪人民的權力。在現今的制度環境下,沒有創造相對的力量足以抗衡商業與科技巨頭。我們有更多的自動化發展,但沒有相對的制度來保護工人。」
面對AI新世紀,艾塞默魯指出,「企業收集人們日常生活中各種資料,透過監控,可獲取龐大利益。然而,科技發展的方向具有高度可塑性,尤其數位科技可應用在許多層面,可以與人類互補,而不是過度強調自動化或監控人類。」
政策補貼供誘因 再生能源價格大幅下降
艾塞默魯認為科技發展具有可塑性,在眾多科技發展中,再生能源的發展是一個正向的例子。過去太陽能與風電的價格昂貴,大約是化石燃料的20倍,透過政府政策努力,給予補助誘因,企業投入研發這些再生能源科技,如今太陽能、風電的價格與化石燃料相當,這是一個正向的發展。如果再生能源科技可以如此發展,同樣也可以適用在其他科技的發展。
科技發展具有高度可塑性,該如何引導?艾塞默魯認為,應該組織可抗衡科技巨頭的力量,發展具體的政策解方,結合社會運動、政府法規和市場誘因等多管齊下,以發揮綜效。
針對美、中科技戰的未來發展,艾塞默魯演講結束後回答提問時表示,「美中的競爭不僅在科技方面,更在地緣政治方面,在中國,科技是由共產黨控制,中國的企業如阿里巴巴等與政府合作,把科技視為監控、操弄人民的工具。在美國,科技掌握在谷歌、臉書、亞馬遜等科技公司手上,這些科技巨頭的觀點與共產黨沒有太大的差異。如果美國朝這個方向發展,在地緣政治方面,不是一個有意義的對手。」他強調,「美國應該以科技來賦權人民,促進民主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