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日前批評蔡英文總統「2050淨零排放做不到」,而且還加碼爆料蔡英文說能源政策「2024年後就不是她的事」。筆者並非能源專家,也無意討論民進黨的能源政策是否能在2050年時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然而蔡總統那句「2024年後就不是她的事」卻反映出臺灣部分政治人物最真實的一面,那就是只看眼前、不顧未來,甚至連政策或競選時的政見,都缺乏前瞻性與未來的使命感。
政治領導人本來就有義務為人民擘畫未來,提出的政見也應跳脫任期限制,因為政策有延續性,會影響廣大民眾福祉的政策更應該要延續。事實上,世界各國與國際社會也都用明確的年代展望自己的未來,譬如中國大陸提出「中國製造2025」,法國則希望在2035年實現汽車全面電動化的目標,美國則有一個智庫就叫做「2049計畫研究所(Project 2049 Institute)」,更不用說這兩年備受矚目,也是對抗氣候變遷的全球共識「2050淨零碳排」,另外國際性城市也都會用宏觀的前瞻性政策,譬如「紐約2050(OneNTC2050)」。
眼光再回到臺灣,我們有這些高瞻遠矚遠見的時刻,就是李國鼎和孫運璿主政的時代,之後就少有展望臺灣未來的政見或政策被提出。但有趣的是,這次的地方選舉,當選舉焦點幾乎都圍繞在台北市與新竹市三腳督的戰局時,雲林縣長張麗善在數個月前就以「2030前進雲林」為主軸提出自己的爭取連任的政見,新北市長侯友宜則是近日在接受媒體訪問題提到,他期盼新北市在2030年能成為北台灣的中心。
張麗善率先、侯友宜跟進使用2030這一年,到底是巧合,還是2030有什麼重要的意義,侯友宜沒有說明,張麗善則是提到要以2030年雲林縣的樣貌來構思政見,不能只推動任期內可完工剪綵的政策,就像早年李國鼎、孫運璿引領臺灣的高技產業發展,看得都是數十年後的遠景,因此張麗善希望以同樣的眼界,開創2030年進步繁榮的雲林。
此外,張麗善也賦予「2030」更多的意義,「20」代表雲林20個鄉鎮市,「30」則包括2018~2022這四年的任期內,已完成超過30項重要的政見,更在這些基礎上提出30項未來的政見願景。
「負責」、「勇敢」,是筆者對於張麗善與侯友宜這兩位尋求連任的地方首長的評價。因為能夠提出超出任期限制,並且展望未來明確時間點的政見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要有對執政縣市的透徹瞭解,更要有施政路徑圖,否則就會變成天方夜譚。
更關鍵的是,候選人提出的政見基本上很少會有媒體報導,除非政見內容或是宣傳方式如同陳時中的免治馬桶以及蔣萬安的深蹲免費搭公車一樣「吸睛」,否則政見發表吸引不了鎂光燈,任期內無法剪綵、超出任期才會變成政績的政見,在臺灣現在越來越淺碟的政治環境中,大部分政治人物絕不會願意做白工,所以兩位藍營的縣市長願意提這樣的政見相當難人可貴。
尤其,張麗善把「2030前進雲林」作為競選連任的政見,勇敢地把超過自己任期的責任攬在身上,對照蔡英文貴為兩任總統,甚至獲得台灣選舉是上最高得票,卻說出「2024年後就不是她的事」,到底誰真正愛這塊土地與人民,可說一目了然。
*作者為自由業者,高雄人,現居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