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習近平在二十大上再度連任。在他的新任期,中國經濟面對的主要的問題和挑戰有哪些?
費多麗:有幾個長期以來就存在的問題。一個是中國政府明確要改變的狀況:告別勞動密集型、基建投資密集型的成長模式,轉向以創新和內需消費為基礎的發展模式。這是中國政府過去10年一直提出的目標,但不得不承認迄今成果有限。
二是,鑑於目前依賴基礎建設投資的發展模式,遇到危機情況,國家經常需要通過投資來保持景氣成長,例如在金融危機時期推出大規模刺激經濟措施。這導致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債務高企。習近平政府也試圖應對這個問題,通過提高財務透明度和控制舉債,但眼下經濟再遇疲軟,有跡象顯示不會再堅持嚴格的財政路線,可能再度陷入負債、投資、更多負債的非良性循環,要擺脫這種"興奮劑"般的依賴機制相當困難。
三是防疫政策。除了少數生產與防疫有關產品,如口罩、防護服、檢測試劑等的廠商從中獲益,多數經濟行業都受到了打擊,加上其他一些政策,包括市場監管方面的舉措,造成了很大的不確定性,對投資來說,不確定性總是糟糕的。我們不知道的是,如果政府最終決定改變目前的政策,經濟--消費和投資是否出現反彈的效應。一種可能是,人們對經濟機制的信心受到根本的動搖,不出現反彈。但也可能政府找到一條不再抱守清零、又給民眾提供一定保護--比如通過推動新的疫苗接種方案的防疫途徑後,經濟得以復蘇。
當然,這麼說有很多條件和假設,我認為中國經濟有可能重獲發展動力,不過外國投資者會變得更謹慎,更多疑慮,我們不會再看到以前那種趨之若鶩到中國投資的熱潮。
德國之聲:另一個不確定因素是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地緣政治矛盾和緊張關系。這一風險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有多大?
費多麗:我想,最近台灣海峽的局勢引起的國際關注,加上烏克蘭戰爭的背景,會讓不少跨國公司的高層意識到供應鏈安全問題和對單一市場依賴性的風險,由此發生思路的轉變。不過我認為,不會出現外企短期內大量撤離中國的情況。對很多企業來說,放棄中國市場不是一個選項。它們當然會更多分散業務,或許不在中國追加投資,但現有的投資會繼續經營。中國市場依然具有吸引力,但以前的那種高漲的熱情在很多行業已經看不到了。因為企業有了經驗教訓,不論是因為防疫政策還是地緣政治的影響,企業會進行新的風險管理。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2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