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台灣都市更新的進程,相比於東亞其他競爭國家如韓國、新加坡等,都來得十分緩慢,台灣過去受益於70-80年代的經濟成長,大台北地區,很多公寓、集合式住宅也都是在那個時候興建完成,多數都是五樓以下無電梯、無障礙空間設計,距今也慢慢逼近房子使用年限50年,許多老舊公寓也衍生獨居老人因為沒有電梯,上下樓不方便導致足不出戶的情況。
受限於過去都市計畫凌亂、沒有一個明確的主軸性,導致要談都市更新時,都會面臨政策無法落實,各方利益無法有效分配的窘境。台灣多數比較成功的重劃區,主要都是建立在新開發的角度上去執行,本身只要專注在土地整合以及新造鎮的規劃上,較少牽涉到既有民宅、私人建築整合更新的過程,像是新竹縣的竹北高鐵特區、桃園的青埔特區。
但近期台灣有一個比較知名的案例就是新北市政府推動的塭仔圳市地重劃開發,預計2026年以前會完成重劃。成功之處在於50年來未能改變塭仔圳,而在新北市長侯友宜任內聯合各局處達成。
這一個都市更新重劃的難度就比其他縣市的新造鎮計畫要來得困難,因為這就涉及到在雙北地區要談都市更新就一定會面臨的問題,包含相關私人產權、建物的拆除,以及原有居民的居住權利保障。政治是權威性的價值分配,也是各種妥協的藝術,更是考驗市政府的協調工作能力。過去面臨土地開發與都市重劃的議題時,往往被人詬病的就是政府運用公權力強制執行拆除,導致原有的居民權益受損,因此這一部分也是談都市更新最困難的地方,非常考驗市府的能力,以及首長是否願意花時間與民溝通!
一個都市更新重劃的成功與否,就像我提及的,市政府下了多少心力去執行溝通協調的工作,以塭仔圳一案來說,就跟其他縣市政府採取強制執行的手段不同,因為重劃過程勢必會牽涉到各個局處室的業務範圍,因此第一步是要整合各個單位建立同一窗口去進行協調工作,新北市政府在此展現了一種都市更新執行的典範,那就是一戶一個案,充分尊重住戶的情況下,降低因為權利受損而導致的社會抗爭事件,雖然行政成本增加,但是社會成本卻大大降低,讓此重劃區的工作能順利進展。
站在都市計畫更新的角度上,新北市政府的這一種溝通模式典範,未來可以給各個縣市去做參考,雖然這也取決於各縣市政府的行政能力差異,但能做到一戶一個案、各局處室都參與的模式,的確會讓相關的紛爭降到最低,我也期待未來的台北市,在相關老舊公寓的都市更新上,也能借鏡這種行政做法。
*作者過去就讀於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