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保衛戰中,法肯豪森與白崇禧等許多將官均認為,淞滬會戰後,國軍已經潰不成軍,無力再戰,南京又易攻難守,敵人可以三面包圍,而北面又阻於長江,無路可退,應宣佈南京為不設防城市,以保存南京民眾生命,蔣介石卻派庸將唐生智當守城司令官,因為唐生智在一次軍事會議時,慷慨激昂,誓言死守南京,與南京共存亡,因為他認為南京是首都,又是總理陵寢所在地,不守而丟,有失國家體面。
然而當日軍兵臨城下時,唐卻以蔣介石電令他撤退為由,自己先開溜,群龍無首下,南京30萬軍民不幸慘遭日軍毒手,可見唐與蔣都是糊塗蛋,有勇無謀,只愛面子,平白讓30萬軍民慘死,可說難辭其咎。當時如果能由孫立人當司令官守南京,結局可能會大不同,只可惜當時孫立人在淞滬會戰時因身先士卒而受重傷,被同袍搶救送到後方治療。
1913年,錢秀玲出生在江蘇宜興王婆橋錢居村一個名門望族,錢家兄妹3人,她是最小么妹,自幼聰穎過人,非常崇拜居禮夫人。1929年,16歲的錢秀玲以優異成績考進比利時魯汶大學化學系,宋慶齡曾在上海送她啟程到歐洲。1933年畢業,留校任助教,同時攻讀博士,3年後,她以優異績獲得博士學位。畢業那年,她與同校同學白蘭芝醫生結婚,婚後,夫婦本打算回中國定居並貢獻所學,然而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粉碎了錢秀玲的夢想。她只好隨丈夫來到距離布魯塞爾160多公里的艾爾伯蒙小村,開了一家鄉村診所,過起相夫教子的平靜生活。
1940年,納粹德國佔領比利時不久,錢秀玲在報上看到德國派駐比利時之軍政總督的名字是亞歷山大·馮·法肯豪森,她忽然記起,這個人好像在1930年代當過蔣介石軍事顧問團長,於是趕緊寫信給當時擔任國府官員的堂兄錢卓倫確認。錢卓倫回信表示,法肯豪森確是當年來過中國的德國將軍,他為人正直,極富正義感,對中國有很深厚的感情,絕不會出賣中國的利益,如有必要,可求助於他。
錢卓倫對法肯豪森的肯定有其憑據,因後者於1934年4月到達中國,1938年7月被迫離開,期間的四年多時間,兩人長期共事,對其為人知之甚明。在中國擔任軍事顧問期間,法肯豪森一再規勸蔣介石應放開眼光,認識到中國當時最大的敵人是日本,絕非中共。法肯豪森甚至高度讚賞中共長征的壯舉,當然蔣介石很不高興,可是因為有求於他與德國政府,所以也不便說甚麼。
1943年3月12日,一張佈告打破了艾爾伯蒙小村的寧靜,佈告上寫著:「3天後,蓋世太保將絞死該村反戰組織成員羅傑,因為他蓄意破壞德軍的鐵路」。就在這張佈告讓羅傑一家以及這個村莊集體陷入恐慌與絕望之時,錢秀玲想到之前與堂兄的那封通信,她帶著那封信去德國駐比利時的總督府–塞內弗城堡,找法肯豪森,說之以理,動之以情,說服了法肯豪森。不久,在法肯豪森將軍的斡旋下,羅傑的死刑改成了苦役,另一名死刑犯也意外獲救。錢秀玲救人的事情傳開了,她成了比利時人民心中的英雄。全國各地被押人員的家屬紛紛向她求助。那時的她,有如西方的「媽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