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戰逼近,筆者希望重新討論選舉戰場中再現的「奧步」戰:甚麼是奧步?對選舉的影響為何?以及最重要的:為何選民要關注奧步?
奧步(àu-pōo)源自閩南語,原本「不好的招數」一詞在選舉文化盛行的臺灣島上已經衍伸為選舉的專用詞,每每選舉便可以看見政黨、政治明星間相互指稱對方使出奧步,指稱彼此採取不道德手段、意圖貶低對方的公眾責信,直接或間接醜化對手或抬高自己,贏取選民的支持或同情,煽動選民厭惡對手。
筆者來自高雄,現於台北讀書,以這樣的生命歷程中回顧發現:國民黨時常喊冤「奧步」,從黃俊英的走路工事件、吳敦義的緋聞錄音帶等,綠營似乎時常被指認為奧步的始作俑者,而國民黨淪為奧步的受害者、失去選票等新聞大有所聞。回到奧步的定義來看,國民黨的行為似乎脫離選舉主軸,嘗試貶低對手以獲得勝選。
恰巧本次選舉又見藍營重提奧步論述,特在「雙 11」 提出 22 項民進黨奧步,筆者認為指稱奧步的價值得以在此做出檢驗,也能重新思考民主的價值判準。
首以看似最具分量的「奧步」聚焦,能看見國民黨點出陳時中競辦直接指示側翼偽造文書,意指蔣萬安、徐巧芯進行狗仔活動。再看見同為側翼手段將桃園市張善政握有父母靈骨塔的持分擴大為千倍,並指稱張善政是「桃園大地主」、擁有大筆財產等。際此,筆者認為反擊奧步並非單純是煽動選民、贏得支持,更重要的是共同守護公正、公平的民主競爭環境。
統治權力本來就來自人民共識,選舉更是一種宣揚價值理念的手段,是民主社會必不可缺的環節,不僅決定未來的統治權力,更是對於未來社會的大型想像論辯。而嘗試形塑共識、凝聚人民對於未來的想像本就難上加難,舉陳時中過去免治馬桶政策的偷窺爭議,單就表現方式的偏差便帶偏對於台北公廁的討論,現在檢視偽造文書、桃園地主兩個綠營意欲形塑的標籤,我們更能看見這種「奧步」對於民主價值的威脅性:在選戰焦點被惡意轉換到抹黑候選人、虛假作為上之時,我們又怎麼能持續進行公共政策的討論?城市未來的想像又該如何推行?奧步原有的定義是作為被害者的喊冤利器,但以北、桃二案為例,對於奧步的反擊、對「奧步黨」的反擊,恰恰是對於民主價值的守護,以及一個健康民主環境的維持必須。
筆者感激自身生在臺灣,在現行的憲政體制內得以共同成為亞洲民主燈塔、生活在自由民主的土地上。更是因為這樣的自由、民主的寶貴,我們更應該關注奧步的發生、辨別奧步的真偽,並回防民主價值。關注奧步最重要的不是誰又牽了誰的手、上了哪家餐館唱歌喝酒,而是看見奧步背後對於民主價值的侵害,並且對於傷害公共討論、民主環境的手段加以慎防。
*作者為臺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