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2035機車全面電動化,可預見的衝擊與問題

2018-07-15 06:00

? 人氣

國內電動機車銷量逐步成長,政府也研擬2035將全面停售燃油車,作者擔心未來電動機車「加油」技職教育與機車行生存會是非常大的考驗。(圖/經濟部工業局提供)

國內電動機車銷量逐步成長,政府也研擬2035將全面停售燃油車,作者擔心未來電動機車「加油」技職教育與機車行生存會是非常大的考驗。(圖/經濟部工業局提供)

行政院長賴清德於去年12月21日提出「2035 年新售機車全面電動化」的具體政策時程,雖然距今尚有17年之久,仍存在不少變數,但總體來說,即便政黨輪替,在減少空汙與電動化的方向上應該不至於會有巨大改變。許多國家像是挪威、荷蘭、德國、印度、法國、英國等都有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甚至中國也有相關計畫,顯見禁售燃油車已是世界趨勢,而非台灣獨家。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是機車王國,機車密度高居亞洲之冠,台北橋的機車瀑布更曾登上國家地理雜誌網站,據資料統計台灣目前有1300多萬輛機車,顯見機車是國人重要的代步工具,而截至107年7月,電動機車總計購買量為13萬輛,僅占機車總量的百分之一,要在17年內將機車完全電動化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由於2035年只是禁售燃油車,並非禁用或禁駛,所以可想像的是2035年時,仍會有不少的燃油車在路上行駛,呈現燃油車與電動車並行的狀況,在這個政策脈絡下,目前至少可以看到兩大問題與一大衝擊。

一、電動機車「加油」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電動機車的續航力問題,燃油車能夠如此方便的原因之一在於四處可見的加油站,而且不管是哪種品牌的燃油車都只需要加油即可行駛,加油的速度也相當之快;然而電動車受限於當前技術,無法像加油般快速充電,僅能透過更換電池的方式來達到快速續航的功能,但當電池亦沒有統一的規格標準,要更換電池只能透過自身電動車品牌的換電站,便利性不足,不同品牌的電力網絡該如何整合也會是一大問題,若整體電力網絡的發展速度不足會影響電動化政策的推動,政府需要與業者共同找出一個可行的方向。

二、技職教育體系問題

電動車與燃油車的整體結構與體系不大相同,零件耗材與維修上都有不小差異,因此,燃油車與電動車的修護無法直接平行移轉,相關人員必須要重新受訓才有能力維護電動車。機車產業中重要的人才來源是技職教育體系,它培養產業所需人才且與其有高度關聯性,所以面對政策的轉變、產業的轉型,技職教育勢必要有所因應,像是技職體系中的機修科、汽車科等科系,在電動化的潮流下需要作出調整,方能與產業作出銜接,培育充足人才,這些都是政府需要去考慮的。

三、對傳統機車行的衝擊

目前全台機車行數約兩萬餘家,比四大超商總店數還要多,機車的電動化對於以燃油車為主的傳統機車行衝擊十分之大,若沒有做好規劃將可能影響許多人的生計。現行電動機車廠商如睿能(gogoro)或中華(e-moving)都屬於純電動機車行,與傳統機車行屬不同體系難以並存,而傳統機車行依照趨勢,最有可能的方向就是漸進轉型,先從燃油車與電動車並行,再隨著政策推進逐漸轉為純電動車。然而,目前傳統燃油車大廠中也僅光陽(KYMCO)有開始積極電動化轉型的布局,其他像山葉(YAMAHA)、三陽(SYM)與摩特動力(PGO)等都尚未有較具體的規劃。

雖然離2035年還有一段不短的時間,但可預見的問題與衝擊都是必須謹慎思考的課題,特別是當電動機車使用率越來越高時,對於傳統機車行的衝擊與影響將越發嚴重,每個機車行背後都有好幾個家庭,政府在大力推動電動化時應有所考慮,督促業者做好規劃,讓機車行有所適從,減少轉型帶來的衝擊。

汽機車電動化確實是國際浪潮,對於環境與空氣污染有所幫助,但機車在台灣的密度之高、數量之多,顯見機車在台灣具有重要性及特殊性,台灣的能源結構能否負擔如此多的電動機車還是未知數,如何有效地落實轉型考驗政府的智慧,期望政策最終不要又是空頭支票,真能幫助台灣重新回到乾淨的天空。

*作者為國會助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