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潮流邁向16歲
全球超過九成國家的18歲公民擁有投票權,在亞洲,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地近年相繼開放18歲投票權,台灣仍把投票年齡訂在20歲、新加坡21歲。
一些國家甚至早在1970年代開放18歲公民權,現已討論16歲投票權。 新西蘭最高法院近日裁定最低投票年齡設為18歲屬年齡歧視,違反了該國《權利法案》(Bill of Rights),國會須討論把投票年齡下調至16歲。
目前已下調投票年齡至16歲的國家,包括奧地利、巴西、馬耳他、古巴等,蘇格蘭16歲公民可在地區議會投票,但無法參與全國大選。
台灣就降低公民權的討論長達20年,朝野黨派已有高度共識,2022年3月,立法院以109人贊成、0人反對全票通過18 歲公民權修憲案。 根據法規,這一修憲案公告半年後須交由選舉人投票公民複決,有效同意票過選舉人總額的半數才算通過。
但這次公民複決被認為通過難度很大:按本次1923萬名投票人計算,過半數即要有至少961萬同意票才能通過,甚至高過2020年總統蔡英文連任時的歷史性票數817萬。
「意識形態之爭」
在11月26日全民投票前,跨黨領袖齊聲呼籲投同意票,但社會上仍不乏反對聲音,質疑18歲不夠成熟。
記者在台北街頭隨機訪問十多名路人,發現反對者與年齡沒有必然關係,不少老年人表示支持指「18歲可以自立,在國外18歲就被趕出去了」,「法律准許18歲買煙酒,就應該有投票權」,反而有多名20多歲年輕人說 「18歲太年輕」,「讓18歲考駕照就可以了,不用給他們投票」。
台灣青年民主協會秘書長李欣過去幾個月帶領各縣市的掃街行動,她說在接觸民眾時也有同樣的觀察。 「去公園和菜市場,很多六七十歲的老人特地走過來跟我們說加油,說要交棒給下一代,反而有些很年輕的人會說18歲太小。 那有可能是出於剝奪感,覺得我18歲的時候也沒有這個權利,你們為什麼要有?」
台灣國立師範大學教授鐘明倫指出,支持或反對18歲公民權並非「世代衝突」,而是「意識形態」之爭。 「這是進步的意識形態與保守的意識形態之間的衝突,相信18歲太年輕是一種『相信』,相信18歲已經成熟也是一種『相信』。 用世代來劃分是不對的,否則會否定了很多有進步思想的老人。」
他說,社會上的保守意識形態,反映部分人仍未脫離戒嚴時期的價值觀。 「過去的教育學三民主義,強調的是服從、愛國愛黨,認為年紀越大的人越成熟理性,年紀小的就是不懂事和衝動。 威權時代的意識形態遺留下來的一些東西,還彌漫在這個社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