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要素是國際社會繼續迴避俄羅斯的支持需求。中國最好繼續以旁觀、不干涉的方式支持俄羅斯。向俄羅斯購買能源與武器的印度,起初拒絕在聯合國譴責俄羅斯入侵,但是11月中旬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期間,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表示應找出讓烏克蘭停火的路徑,以外交手段解決衝突。
普京在前蘇聯國家之間也逐漸失去支持。在9月的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上,他受到其他中亞領導人的冷淡對待。10月,聯合國大會通過譴責俄羅斯吞併問的表決,143國贊成、35國棄權,僅俄羅斯、白羅斯、北韓、敘利亞和尼加拉瓜5國投反對票,這是普京自發動入侵以來,在爭取非西方國家支持上遭遇的最大挫敗。
彈藥終有耗盡,但雙方都還沒準備放下武器
第四個要素則是國際要求終止戰爭的壓力增加。到了明年,戰爭的代價將逐漸讓西方國家難以承受。根據經合組織(OECD)估計,2023年烏克蘭戰爭的費用將高達2.8兆美元(約新台幣86.8兆元)。
據《紐約時報》(NYT)報導,西方政府官員正在呼籲烏克蘭提高使用武器的效率,例如不要拿造價15萬美元(約新台幣465萬元)的飛彈對準2萬美元(約新台幣62萬元)的無人機。智庫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European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國防專家格蘭德(Camille Grand)表示:「在烏克蘭的一天(的炮彈使用量),等於在阿富汗的一個月或更長時間。」
因此,西方國家武器短缺將成為日益嚴重的問題,預計2023年會有很多關於恢復和平的討論。問題是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都還沒有準備好放下武器。普京將只有兩種選擇:不是繼續戰鬥,篤信俄軍可以發起進攻並重獲優勢;就是停止衝突,但在談判中拒讓烏克蘭成為繁榮和平的歐洲民主國家。
烏克蘭總統哲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誓言要收回2014年以來烏克蘭失去的所有領土。雖然西方國家多次表明,它們堅持應由烏克蘭獨自決定何時啟動停戰談判。但實際上,西方才是為這場戰爭買單的人。在未來某個時刻,預計西方將設法增加交戰國的壓力,讓雙方願意坐上談判桌。
戰爭可以在莫斯科結束
最後一個要素是變數最大的,那就是在俄羅斯境內,必須發生某種改變。如果俄羅斯總統普京認清戰爭局勢,那麼俄烏雙方就有可能恢復和平。必須知道,在俄羅斯擁有核武的情況下,世界各國不可能冒著爆發核戰的風險,以武力迫使它投降;但同時俄羅斯也不可能動用化學與核子武器來創造致勝機會。
明年伊始,絕望的普京將會非常渴求一些轉機出現,例如俄軍突然拿回戰場優勢、中國願意提供軍事援助、團結的歐洲走向分裂,或者川普(Donald Trump)重新競選每總統並主張放棄烏克蘭。
普京知道在戰爭中一切皆有可能,但他也必須知道國際潮流對他不利。普京更有可能為了保住權力而尋求止損,以避免被日漸不滿的菁英階層拋棄。俄羅斯人將不得不認清事實,普京正在將人命浪費於一場徒勞無益、無法取勝的戰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