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岱君專文:這是一場註定失敗的戰爭─日本贏不了的原因

2022-12-04 07:20

? 人氣

從日本打下上海、南京,決定沿長江仰攻那一刻起,就踏入它的惡運;從發動太平洋戰爭那一刻起,就已注定了失敗的命運。(美聯社)

從日本打下上海、南京,決定沿長江仰攻那一刻起,就踏入它的惡運;從發動太平洋戰爭那一刻起,就已注定了失敗的命運。(美聯社)

日本工業及軍事力量那麼強大,卻為何在戰略上屢次犯錯,導致悲慘的敗局?這要從日本軍政體制的怪現象說起,可以說,這是日本能贏而未贏的根本原因。

日本軍政體制的重大缺陷

明治維新後,日本軍政體制就存在制度性的缺陷,天皇之下缺少一個統籌制衡軍方及內閣的機制,陸、海軍都有帷幄上奏的權力,首相管不了軍方,而軍方內部陸、海軍各自為政,號令不一。不僅是誰也管不了誰,軍部還常發生以下犯上、戰地軍官不聽參謀本部指揮的怪現象,天皇也束手無策。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此外,財閥主導的經濟結構,也使日本政府難做理性決策。1930年,世界經濟不景氣,日本也遭遇經濟危機。當時,內閣已經打算裁軍、減少製造巨艦以規避經濟風險;但各軍工財閥巨頭如何肯答應?在他們的抵制下,根本沒法執行。

事實證明,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及太平洋戰爭皆與體制缺陷有關。七七事變時,東京並沒有在中國用兵的計畫。參謀本部一再指示「防止事態擴大」,東京曾3次議定要從日本本土增兵華北,但都因為聽說華北協議即將達成,3次踩了剎車。當時,日軍謀劃的「華北自治化」已見成效,只要繼續下去,日本無需用兵,關內很可能就會出現第二個「滿洲國」。然而,陸軍及華北駐屯軍的「擴大派」(強硬派)等不急了,想把事情搞大,「一舉解決懸而未決的華北問題」。結果衝突不斷擴大,欲罷不能,最後日軍深陷中國戰場。

貿然發動太平洋戰爭也與日本這奇怪的軍政體制有關。1940年初,日軍已深陷中國戰場3年多,能源告急,早已後繼無力。但日本看到德軍在歐陸勢如破竹,認定德國終將獲勝,英美勢力必退出東南亞。日軍認為這是「南進」的天賜良機,一來可填補英美留下的勢力真空,二來正好解決能源短缺的困境。

但是,「南進」最大的困難是如何避免激怒美國。為阻止日軍侵略中國及東南亞,美國已對日實施經濟制裁,石油禁運對日打擊甚巨。當時,日本石油儲備只夠維持陸軍作業12個月、海軍運行18個月,而美國的態度很堅決,若要解除制裁,日軍必須撤出中國並不再打東南亞的主意。

當時的近衛首相、外相、財相都覺得可以商量,但軍方不肯妥協,想冒險南進,因為或許美國不會參戰;何況,拿下印尼、馬來西亞,能源有了著落,籌碼多了,回頭再來跟美國談判,說不定美國會讓步。內閣及若干元老重臣都反對,批評這種想法無異自殺。海軍是了解情況的,高層都有共識「與美國開戰很愚蠢」,海軍軍令部總長永野修身曾說:「(對美作戰)帝國沒有屈敵致勝、使敵喪失戰意之手段。」但為了海軍的尊嚴和利益,絕不能言退。每次會議,海軍被問到是否有贏的把握,都答覆「研究工作只做到兩年後。」意思是,最多只能撐2年,2年後就難說了。其實,任何稍有點常識的人都清楚,日本對美開戰絕無勝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