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希望能夠親自與蔣介石晤面,事出有因。珍珠港事變後,中、美之間經過兩年的合作,已出現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國民政府對於美國處理盟國事務上的不公平態度,譬如租借物資的分配、重歐輕亞策略的堅持、與盟國內部對於戰略擬定的諮詢等,皆有頗多抱怨。
同年(1943年)夏天,美、英與國府對於反攻緬甸戰役應採取何種策略,各方意見不一,僵持不下。此外,蔣介石與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之間的關係,因個性問題與彼此間對於租借物資如何使用等議題的看法迥異,而出現嚴重摩擦,這都給中、美合作關係蒙上了陰影。
羅斯福希望藉由親自會晤蔣介石,來緩解中、美戰時合作的不愉快;他也希望藉此進一步鼓舞中國軍民士氣,讓國民政府繼續堅持對日抗戰,在中國戰場上牽制日本大軍,從而舒緩盟軍在其他戰場上的龐大壓力。從美國更寬廣的長期戰略而言,羅斯福相信支持中國為四強地位,將有利實現二次戰後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大戰略:遏止包括英、法等國在內的帝國主義勢力在亞洲復辟,讓中國成為一個自由、強大與民主的國家,並成為亞洲重要的穩定力量。
1943年8月中旬,羅斯福與邱吉爾於加拿大魁北克再次舉行峰會,中方領導人或其代表仍未受邀出席正式峰會,僅宋子文獲邀參與有關對日作戰方面的討論。可以想見,重慶高層對此頗為不悅。
魁北克會議結束不久,8月30日,羅斯福約見宋子文,說明未邀請中方代表是邱吉爾的意思,是英方堅持不允許把中國和美、英、蘇三強平等看待。羅斯福還說,邱吉爾不是中國的朋友,邱並不認同美方對於中國應於戰後在亞洲事務上扮演更積極角色的看法,且對於發動反攻緬甸之役,興趣缺缺。接著,羅斯福向宋子文保證,他個人並不同意邱吉爾的想法,他並樂觀地向英國人預示,中國在未來25年內,一定可以實現高度工業化,並將成為亞洲抵禦共產主義的堡壘。
九月初,宋子文與美方高層就兩國所關切的議題,包括史迪威角色與中國在同盟國內的地位等,坦率交換意見,也論及中美兩國元首的會面。羅斯福總統的特別顧問霍普金斯(Harry Hopkins)樂觀地暗示宋子文,此一歷史性會晤很快就會實現。
與此同時,魁北克會議決定設立一個新的東南亞戰區盟軍司令部(South East Asia Command),由英國親王蒙巴頓將軍(Admiral Louis Mountbatten)來指揮。如此一來,由英國人所主導的「東南亞戰區」和蔣介石所主導的「中緬印戰區」(China Burma India Theatre)重疊。不過羅斯福及其幕僚相信,這些技術性問題都將透過中、美兩國元首的晤面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