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正義有著深刻見解」 生前備受爭議
這關鍵的13分鐘提供了一個新的電影題材,由德國名導西斯貝格(Oliver Hirschbiegel)執導,他的著名作品有《帝國毀滅》(Downfall)、《黛安娜》(Diana)。
歷史學家豪斯(Roger Moorhouse)形容,埃爾賽「對正義有著深刻見解」,關心著第三帝國的藍領階級所面對的問題。
BBC report on a new German film about the remarkable Georg Elser, who tried to kill Hitler in 1939. http://t.co/Wz2f0RCDlh
— Roger Moorhouse (@Roger_Moorhouse) 2015 4月 5日
和電影中描述的一樣,納粹政權上台後,埃爾賽開始在小地方展現他對這個政權的輕蔑,例如拒絕收聽希特勒在廣播裡的演講。到了1930年代末,納粹開始吞併奧地利與部分捷克地區,埃爾賽開始擔心希特勒會把矛頭指向更多國家。埃爾賽明白,他的炸彈會導致許多人喪生,但他表示:「希望我的行動能阻止更多流血衝突。」
幾十年來,埃爾賽一直是個神祕又備受爭議的人物,他被逮捕之後,一直被關在集中營內,1945年4月9日遭到處決,今年適逢埃塞爾逝世70周年。埃塞爾在集中營的日子讓更多人起疑,他到底為誰賣命?他在死前是否成了納粹的走狗?他失敗的暗殺行動是用來提高希特勒的人氣?埃爾賽的家人在他被捕之後,被同鄉人排擠數十年,部分德國人藉由類似方法面對「沒有挺身反抗納粹」的內疚感。
「任何做出反納粹行為的人,都會被視為叛徒。不只在納粹德國時是這樣,在戰後德國也是。」埃爾賽傳記的共同作者、德國抵抗紀念中心(German Resistance Memorial Centre)的館長圖赫爾表示(Johannes Tuchel)。
70th anniversary of the death of Georg Elser, who was minutes away from killing Adolf Hitler http://t.co/z4dAAhkfQT pic.twitter.com/7KOjYwDtAn
— This Week in Germany (@ThisWeekGermany) 2015 4月 12日
小人物的反抗 讓整個世界反思
和埃爾賽相比,較為著名的暗殺希特勒行動是1944年由史陶芬貝格(Claus Schenk von Stauffenberg)上校策畫的政變,之後也改編成電影《行動代號:華爾奇麗雅》(Valkyrie)。
2014年,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表示,埃爾賽是一位反納粹的英雄,「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抵抗,試著阻止戰爭發生。」
圖赫爾希望,透過《決命13分鐘》,能讓更多人好好了解埃爾賽的故事。但他也強調,不希望埃爾賽被視為偉大的民族英雄,「我希望他所代表的是,在德國的黑暗時期,不是所有德國人都是納粹份子。」許多有關納粹主義的研究,都著重在普通的德國人如何因此變得喪心病狂。但像埃爾賽這樣的人,提醒了世人,二戰時有許多德國人的所作所為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單憑一個人的力量,可以差點成功暗殺希特勒,而這個人甚至不是武裝份子或政治菁英,這對當時的德國社會來說,意味著什麼?
「他們知道必須做點什麼反抗希特勒,但他們沒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