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珊差強人意,萬安遠遜於馬郝
除了澎湖和金門這兩個外島現任縣長翻船,現任者多獲連任。不過做滿兩任要卸任者都無法順利交棒給「接班人」,包括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和基隆市皆然,而屏東現任縣長潘孟安強力支持的周春米也差一點落選。台北市長柯文哲指定的接班人黃珊珊落選,是藍綠歸隊夾殺白營的結果。不過台北市今年投票率未降反略升一個百分點,這讓黃珊珊有空間爭取到中間或淺藍淺綠的選民,因此還獲得25%的選票,得票率高於上一屆民進黨姚文智的17%。上一屆白藍對決,姚文智被徹底邊緣化,兩次選舉結果的差異和候選人個人特質有關。
黃珊珊表現差強人意,相較之下,藍綠兩黨候選人表現並不突出。陳時中敗選不讓人意外,從選戰初始他的團隊就沒抓到引領選戰的主軸,候選人形象模糊,只是被逼著每天回應疫苗問題。當選的蔣萬安,得票率只有43%,遠低於馬英九兩次競選台北市長的51%和64% ,也不如郝龍斌的54%和56%;只和敗選的連勝文、丁守中(都約41%)差不多。蔣萬安演說善於堆砌漂亮辭藻,但內容遠較黃珊珊空洞,他未來四年執政的挑戰仍多。
而桃園和新竹兩直轄民進黨的敗選和林智堅個人因素有關,所謂「一人毀兩市」,桃、竹、基、屏過去八年執政成績都是受肯定的(除了林智堅最後棒球場風波「落漆」),但對現任者的支持很難移轉給接班人。民進黨執政八年的縣市依然沒有辦法建立較穩固的接班團隊(包括之前的宜蘭),這說明了民進黨地方紮根還不夠深。不過民進黨基層實力還是有緩步推進:全國縣市議員,民進黨取得277席,比4年前多了39席;相對的,國民黨拿下367席,比4年前減少27席。
綠營無法繼續執政的縣市中,桃園的例子最值得分析。鄭文燦執政八年有效地打點地方勢力,他採取傳統的利益分配模式,並未打破既有政治結構。鄭文燦執政八年治下,國民黨地方勢力伏伏貼貼,但到了他要交棒時,地方勢力還是回歸藍營旗下。這樣情況類似四年前高雄選舉時,被陳菊任收編的農會系統又被韓流吸捲走。
民進黨掀內鬥,蔡國政大方向未受質疑
柯文哲領導的民眾黨首度參與地方選舉,提名86人參選,最後拿下新竹市長,以及全台14席縣市議員,當選比例不算高卻也未太難看。柯文哲參選2024應無懸念。國民黨戰績不錯,應會強化主席朱立倫再度問鼎的欲念。不過前車之鑑是,2018年吳敦義帶領國民黨奪下15縣市,他亟欲逐鹿中原,但形勢比人強,最後只能望洋興嘆。接下來國民黨內爭取2024提名的競爭會比民進黨激烈。
民進黨敗選後,黨內鬥爭已展開,由於蔡英文與英系主導大選提名,必然也會被要求負起敗戰責任。蔡英文第一時間已辭黨主席,但黨內矛盾續指向閣揆蘇貞昌。台北市立委何志偉已對主導陳時中競選的英系黃耀福、黃承國等人開炮,黨內戰火還會持續。不過一向派系共治的民進黨,經過黨內鬥爭重新建立派系均衡的經驗豐富,也不至於因此分崩離析。至於總統參選人,大概難有人可以和賴清德競逐。
蔡英文辭去黨主席後,對接下來立委提名的影響力會減少。但是黨內並未質疑她的外交、兩岸等重要國政路線。這次「抗中保台」牌在選戰中未發酵,不代表選民已唾棄這個路線。重點在於藍營、白營有志於問鼎2024大位的人,能否提出更好的國家發展路線,以挑戰蔡英文為綠營規畫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