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烏克蘭1991年獨立以來,該國的政治、經濟、能源與工業等多集中在少數的「寡頭」(oligarchs)手上,他們控制新聞媒體、帶動政治風向,被視為是破壞烏克蘭國內政經穩定的亂源。《華盛頓郵報》近日指出,俄烏戰爭大幅削弱烏克蘭寡頭在國內的權勢,這有助於該國建立一個更民主、更少腐敗,且經濟更多元化的戰後社會。
「寡頭」是烏克蘭政經發展的亂源
1991年烏克蘭脫離蘇聯宣布獨立後,寡頭們即以低廉價格收購大量國有資產,包括倉促被私有化的礦場、工廠、鐵路和農作機構。隨後,他們為鞏固並累積更多財富,不惜掌控媒體輿論、拉攏政府機關,甚至直接在國會建立(或購買)影響力,成為烏克蘭政治經濟腐敗的根本原因。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s)8日指出,與俄羅斯寡頭相比,烏克蘭寡頭擁有更大政治影響力的原因在於,烏克蘭從未出現像普京(Vladimir Putin)這樣的獨裁者,因此他們不容易受到當局的打壓或拉攏。
分析人士則稱,寡頭長年把持國家政經大權,導致烏克蘭成為一個被薄弱政府機構拖累的國家。烏克蘭中央銀行前副行長、現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烏克蘭事務負責人拉什科凡(Vladyslav Rashkovan)坦言,此情況讓烏克蘭經濟卡在「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之間的過渡區」。
拉什科凡在去年一項針對寡頭制度的研究中指出,在1990年時,烏克蘭人均GPD高於波蘭,但由於後者擁有更加開放的市場經濟,幾年後不僅如願成為歐盟(EU)會員國,其人均GDP更成長至烏克蘭的3倍之多。但對目前的烏克蘭來說,成為歐盟正式會員國仍是遙不可及的夢。
「烏克蘭實際上是一個相對富裕的國家,」美國前駐烏克蘭大使尤凡諾維契(Marie Yovanovitch)說,「如果這些錢都能回到烏克蘭再進行投資,而不是進到人們口袋並匯往國外,一切情況會好很多。這就是寡頭所造成的根本腐敗制度。」
烏克蘭首富大權一把抓
拉什科凡的研究指出,儘管烏克蘭前20大富豪的名單每年都略有變化,但自2007年以來,有7位年年都榜上有名,其中包含烏克蘭首富阿克梅托夫(Rinat Akhmetov)。現年56歲的阿克梅托夫,曾任烏克蘭國會議員,現在則是SCM控股集團創辦人和主席,以及「頓內次克礦工足球俱樂部」(Shakhr Dtaonetsk)的持有者。
自2000年代中期起,他便把持烏克蘭國內鋼鐵、能源、交通、農業、媒體等產業大權,今年4月烏軍頑強死守的亞速鋼鐵廠(Azovstal Steel and Iron Works),亦是其名下資產之一。此外,阿克梅托夫據稱在倫敦擁有一棟價值2億2000萬美元的公寓,並於2019年在法國南部買下一幢曾經屬於比利時國王的古老別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