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美兩國元首上月在峇里島提出穩定雙邊關係的期望後,高層官員開始進一步接觸。
過去兩天,美國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康達(Daniel Kritenbrink)、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國事務高級主任羅森伯格(Laura Rosenberger)等高官訪問中國,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謝鋒與他們舉行會談。
根據美國國務院的聲明,他們的訪問為布林肯明年年初的訪華鋪路。布林肯將是拜登政府執政兩年後訪華的美國最高級別的官員。
分析指出,雙邊會面雖然是積極信號,但他們的接觸將十分有限。
「美國官員將探索降低兩國軍事風險的潛在途徑,並防止因台灣等問題導致兩國關係進一步惡化」,美國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亞洲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對BBC中文說,「雙方的討論將檢驗這些領域有沒有可能取得進展」。
在此之前,中國在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問台灣後凍結了與華府的外交渠道,雙方在軍事上劍拔弩張,令許多觀察家警告可能因誤判而導致擦槍走火。
「坦誠的」會談
根據公開信息,美中雙方均表示會談是「坦誠」進行的。
中國外交部聲明說,雙方「圍繞落實中美元首峇里島會晤共識、推進中美關係指導原則磋商、妥善處理雙邊關係中的台灣等重要敏感問題、加強各層級交往和開展相關領域合作進行了深入溝通」。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內德·普萊斯(Ned Price)對記者說,康達和羅森伯格探討了潛在的合作途徑,包括應對氣候變化、衛生安全、全球宏觀經濟穩定以及全球糧食安全等挑戰。
這些都是中美關係在目前冰凍時期有利益重合的領域。
法新社引述一位美國高級官員表示, 康達和羅森伯格強調了「為雙邊關係設定底線的重要性,以確保美國和中國保持開放的溝通渠道,負責任地管理競爭」。
「他們強調,競爭絕不能演變成衝突。」
康達和羅森伯格都是11月G20峰會中的美方隨行官員。訪問中國之後,他們在12月13日和14日到訪韓國和日本。
合作的「機會之窗」
有專家表示,目前是中美雙方有可能合作的「機會之窗」。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後進入第三任期,目前已經重返國際舞台。拜登總統也在美國中期選舉的結果中看到了期望,預計未來兩年將著重處理外交政策。
「雙方領導人都更加自信」,美國巴克內爾大學(Bucknell University)國際關係教授朱志群對BBC中文說,加上雙方都面臨疫情後經濟復蘇的挑戰,「當前合作是最佳選擇」。
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在會面後的記者會中指出,康達和羅森伯格在訪問中提到了有關疫情後的恢復問題,但具體細節留給外交系統處理。
美國很快將進入總統大選季,候選人在競選過程中會將矛頭指向中國,這個「機會之窗」可能稍縱即逝,兩國又將進入新的麻煩階段,朱志群說。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印太地區協調員庫爾特·坎博(Kurt Campbell)上周四在華盛頓一個論壇上說, 「我在峇里島看到的是,中國至少在短期內或者短中期,有興趣穩定美中關係。」
他解釋,中國目前面臨一系列國內外危機,包括疫情帶來的經濟放緩,以及與日本和印度的領土爭端等。
同時華府也希望與北京穩定關係,尤其當(中美)兩國軍隊在亞洲近距離行動的情況下,坎博說。
「隨著雙方部隊相互摩擦,我們希望北京和華府之間有更大程度的可預測性和溝通。」
上個月,兩國國防部部長在柬埔寨會晤,是繼裴洛西訪台致中美軍事對話中斷後,雙方首次進行高層軍事交流。中方表示,對與美方進行交流持「積極、開放態度」。
如何管控台灣問題等分歧
不過,本次會面並不意味著能夠緩解長期以來的分歧。尤其在關鍵的台灣問題上,雙方對「一個中國」的認知不同,仍有可能是未來點燃衝突的關鍵。
「在台灣問題上,美中兩國與其說是解決分歧,不如說是管控分歧,確保雙方都不會反應過度,升級到失控的程度」,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講師宋文笛對BBC中文說。
美國目前在對台政策上仍然在強化其軍事力量。
美國眾議院上周四通過了2023財年的《國防授權法》,其中包含對台灣提供五年高達10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資金等多項支持。這表明,美國正持續通過立法加強台灣的安全防衛。
「台灣問題將繼續困擾美中關係,甚至會導致兩國在台海發生軍事衝突」,朱志群說。
除此之外,中美雙方仍在各個領域加強競爭。
中國已經重啟元首外交,習近平主席在過去幾個月會見了將近30個國家的領導人,包括美國的盟友日本、德國等。
在美國方面,國防部部長奧斯丁(Lloyd Austin)與澳洲國防部部長馬爾斯(Richard Marles)近日在華盛頓會面,會後的聲明劍指中國,表示雙方決心要「反擊中國破壞穩定的軍事活動」。
朱志群指出,美方認為,中國軍力和經濟的成長對美國的世界領導地位帶來挑戰;中方認為,美國不願看到中國的發展,「這些深層次的矛盾短期內無法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