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經濟制裁不是有效抵禦侵犯人權的工具
經濟制裁,做為西方國家應對威權政府侵犯人權或發動侵略戰爭時的工具,很少成功遏止制裁對象做出爭議舉動。即使目睹俄羅斯在烏克蘭的公然殘酷行徑,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政府仍不願在外交或經濟上孤立俄羅斯。西方主導的經濟制裁雖可能重創了俄羅斯的經濟基礎,但無助於說服普京改變侵略立場。
五、「國際社會」這個詞該被淘汰掉
世界各國無法團結一致,根本沒有「國際社會」這回事。俄羅斯擁有安理會否決權,使聯合國無法對侵烏戰爭通過有意義的決議,國際社會對構成「戰爭罪」及「危害人類罪」的暴行無所作為。此外今年在埃及舉辦、近200國家代表參加的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7)沒有重大進展,全球對新冠疫情的應對、對下一場疫情大流行的防範工作也很少。
然而多邊主義仍然是國際外交的必要元素,或許國家政府之間先就某些利益相關的領域達成共識會更容易。
六、專制政體面臨大問題
專制政體面臨的麻煩可能比民主國家內部問題更大。威權國家當局制定決策時,通常優先考量政治意識形態和政權生存,領導人往往拒絕放棄失敗的政策或承認錯誤,以免自己被認為軟弱無能並遏止要求變革的呼聲。因此,這些政權必須不斷評估、審度國內抗議浪潮帶來的威脅,就像俄羅斯,或者最近中國和伊朗發生的情況。
七、專制國家的個人更難透過網路挑戰政府
在網路賦權時代,個人能夠藉著網路發聲,挑戰政府與公權力,而民主國家的個人會比專制國家更容易這麼做,因為中國、俄羅斯和北韓等國家可以封鎖社會、監控和審查網路內容。據伊朗人權活動人士稱,今年9月爆發反政府抗議以來,當局拘留1萬8200多人,至少有495人在示威活動中喪生。
然而,民主國家的社交媒體也更容易傳播謊言和錯誤消息,從而加劇社會的兩極分化,並使治理變得更加困難。
八、西方國家聯盟仍然存在
基於共同價值觀而組成的西方國家聯盟仍然是促進國際秩序的重要推手。美國及北約有效地回應了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美國還在印太地區建立更牢固的民主國家聯盟,包括加強美日韓三方合作、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Quad)、「澳英美三方安全夥伴」(AUKUS),以應對中國日益成長的威脅。
九、美國的領導地位至關重要
美國的領導仍然對國際事務的推動非常重要。美國若在國際上顯得被動或被邊緣化,世界就不會團結起來應對共同的安全問題與挑戰。而如果美國希望繼續發揮國際影響力,就不能當個單邊主義者,不能拒絕遵守國際規範、排斥以協商途徑解決問題。
十、在歷史面前保持謙虛
最後,我們必須在歷史面前保持謙虛。令人羞愧的是,前述的教訓幾乎是2021年難以預見的。我們了解到歷史不僅是會重演的,而且歷史的發展總會讓我們充滿驚訝。展望2023年,更應該將這些教訓銘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