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中國品牌儘管版圖擴張了,但卻未有蘋果(Apple)、三星(Samsung)、臉書(Facebook)、迪士尼(Disney)......等品牌的全球影響力和地位。
品牌認知度的三道關卡
《中國企業家》雜誌曾刊文分析箇中原因,歸納出中國品牌邁向國際的三大困難。一是「中國品牌難以滿足成熟(已開發市場)市場對品牌差異化的要求」。在歐美等地區的市場成熟,中國產品不能僅依賴品質、服務或價格就想稱霸,這些已經是「基本」。是否能走出新路,提供差異化服務和創新產品,成了品牌必須重視的挑戰。中國品牌得挖掘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引領市場走向。
二是中國國內形成的品牌價值無法複製到國外。像是聯想、海爾等成功的中國品牌,有其崛起的國內背景,並以差異化優勢、技術、創新贏得國內消費者的認可。但如果進入國外市場,缺乏形成同樣價值的條件,使得品牌的獨特性無法依樣畫葫蘆地移植到其它市場。因此,解決方法得回歸上述,找出市場中的潛在需求。
三是缺乏有效的品牌管理。品牌若要長久經營,除了營利,還得找出自己的「個性」和「定位」,建立品牌意識並系統性地包裝,這也是中國品牌在擴張過程中,必須注意的短板。
讓品牌說故事
成功的品牌,除了其個性和定位明確,能「黏住」消費者和用戶,背後總會有個琅琅上口的故事。
香奈兒(Chanel)、臉書和蘋果等品牌的靈魂人物,其經歷被翻拍成電影;海爾則有張瑞敏「砸冰箱」的故事、阿里巴巴有馬雲的堅持和獨樹一格的風格......這些故事,讓創業和品牌背後多了份想像。
中國企業也得說自己的故事,讓消費者不只體驗到品牌背后的實力,也能看見深處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