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政黨認同藍超越綠─從三項指標看民進黨現況

2022-12-27 05:30

? 人氣

兩年前抗中保台能成功兌換選票,關鍵在於蔡英文「強硬」回應陸方告台灣同胞書和反送中的「辣台妹」形象。(資料照,柯承惠攝)

兩年前抗中保台能成功兌換選票,關鍵在於蔡英文「強硬」回應陸方告台灣同胞書和反送中的「辣台妹」形象。(資料照,柯承惠攝)

「台灣民意基金會」19日公布的政黨認同民調,國民黨時隔兩年半超越民進黨,以31.6%小勝綠營30.5%。一場大選,前後20%差距黃金交叉,這樣大規模的政治態度變化,筆者認為有三項政治心理學的指標性意義可供觀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單從政黨認同變化來看,其恆久穩定的特色加上台灣政治的高度極化,代表如此變化絕非大規模的綠轉藍,而是本無明確政黨認同者,一方面肯定國民黨的提名和候選人表現,一方面自我確信了「討厭民進黨」的基本立場。當中間轉向藍營,原本認同偏綠的民眾則受選舉結果和蘇內閣戀棧權位、民進黨缺乏檢討的影響大批「脫粉」,偏綠民眾寧可中立也不願認同執政黨,無政黨認同者則希望與民進黨保持距離。

理論上,各種群體認同都可以視為「個人」主觀認知上與「群體」的親近程度。認同感越高,代表個人對群體保有高程度的正面情緒,且對群體的未來存有正面、富含希望的預期心理;認同感越低,代表個人對群體的負面情緒越高,且對群體的未來抱持負面的預期心理,而這正是包括游盈隆在內,不少人紛紛警告民進黨2024危機浮現的根本原因。

很多人討論抗中保台2020有效、2022失敗時,也都忽略民生議題發酵之下的深層因素,正是情緒政治和預期心理雙雙發揮作用,重創民進黨的政黨認同。

兩年前抗中保台能成功兌換選票,關鍵在於蔡英文「強硬」回應陸方告台灣同胞書和反送中的「辣台妹」形象,能轉化國人面對「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憤怒和恐懼為希望和期待。但是在2022,綠營從中央到各候選人都只記得抗中保台SOP的第一步要抹紅對手和煽動中國威脅,忘了挑起選民對外負面情緒的同時,若無具體政見能轉化其為對好生活的期許,厭惡憤恨恐懼絕非選票保證,反而將帶來過度輕視外在威脅,以及負面情緒反噬威脅煽動者等兩個惡果。前者反映了擁有臺獨傾向的綠營精英和支持者堅定相信中國是紙老虎,因此界定兵役延長為政治而非國安問題;後者則顯現在當民進黨始終無法解決對陸出口問題,抗中保台和民生福祉的零和賽局讓中間選民和淺綠對民進黨大失所望,所以當執政黨越想把經貿受阻的責任推給中國大陸,越顯其心可議、越顯無能。

負面情緒拉開了民眾與民進黨的距離,更進一步拉低對民進黨未來表現的預期心理。世足賽期間,運彩迷的下注參考除了賠率外,最重要的參考依據就是球隊戰績。民進黨九合一大敗後,嘉義市又敗,吳怡農民調苦苦落後卻不見任何派系奧援,如果民進黨一路這麼輸下去,更沒有人想加入氣勢低迷、毫無勝算的一方。

2020多數台灣人預期投給民進黨就能免於恐懼,能安身立命過好生活, 而兩年後大家不再期待民進黨能解決問題、能讓台灣人獲得平安繁榮的生活。藍營支持者自不待言,當中間和淺綠堆疊過多對民進黨的負面情緒、預期心理不升反降,民進黨再不拿出謙虛面對民意、尊重責任政治的態度,筆者可以合理預期,藍綠的政黨認同感黃金交叉後,在2023年必然會朝向繼續擴大的趨勢。

*作者為台大政治系研究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