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0年以來,全球勞動年齡人口的比例連年下滑,連帶著利率開始上升,公司企業的估值下降。老齡化社會到來,對總體經濟的影響包含:人均GDP下滑、不利經濟成長;退休人數大幅增加、儲蓄減少,導致利率上升;加劇財富不平等、反抗不平等的年輕世代崛起。
整個社會投資和消費也可能減弱。從標準普爾(S&P 500)公司的本益比來看,2021年底還有39倍,2022年12月降到27倍。本益比可以彰顯一家公司的成長性,越具有成長性,就會有越高的本益比;而當本益比下跌,代表公司的股價下跌而盈利仍保持不變。
民意授權式微,政黨以選票為優先
《經濟學人》認為,除了公眾輿論與經濟趨勢轉變之外,還必須要政界有破釜沉舟的決心,才能促進民主政治方向的重大改變。政黨須願意做出必要妥協,將想法付諸實踐,但目前因為民眾的政治參與度降低、對政黨的忠誠度減少(中間選民變多),導致許多政黨可能不具備此等民意授權或魄力。
《經濟學人》以1980年代推動英國、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改革的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和雷根(Ronald Reagan)為例,當時兩人皆以壓倒性的得票率當選,但如今英、美兩國執政者的得票率都與競選對手相差不多。在美國,1980年到1996年,總統當選人的普選得票至少領先10個百分點,最近20年間,候選人的得票率剩不到2.6個百分點。
在英國,1945年至1960年的全國大選,執政黨都能平均贏得48%的選票;但自2010年以來,執政黨得票率難以突破40%。社會兩極分化、民意授權減弱的問題不只在英、美發生,大多數發達民主國家的投票率都在下滑,政黨不能指望大眾授權,即使當選了也難以維持長久執政,或可能在國會選舉上失利,淪為跛腳鴨政府,像是美國拜登政府、法國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政府。
1960年代,政黨政治在歐洲是一種群眾運動,傳統政黨普遍都有數百萬黨員。現在以英國為例,在國會佔有席次的6個政黨(不包括北愛爾蘭政黨)現在加起來只有84萬6000名黨員,人數甚至比英國皇家鳥類保護協會(RSPB)成員還少。
選民是善變的,越來越少人將政黨視為推動政治目標的工具。正如研究政治分化的美國范德比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教授塔利斯(Robert Talisse)曾告訴英國廣播公司(BBC)的一句話:「我們已經把對某一政黨的狂熱支持當作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基於我們的原則與觀點,和我們認為政府應該做什麼。」
《經濟學人》指出,由於政黨已經成為特定利益集團的發聲工具,或在某些情況下,被狂妄自大的自我中心主義者把持,所以現在政黨已經不是能體現廣泛民意的社會運動。在黨員匱乏且選舉利潤越來越小的情況下,大多數民主國家政黨為了贏得選舉,會傾向爭取更多中間選民滿意,而不是冒險採取在政治光譜兩端的措施。
《經濟學人》總結道,因此對於期待政治新氣象的人來說,這不是好消息,雖然可能民間普遍會發出的變革呼聲,但政府和反對派都將為了選票而謹慎、小心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