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鋼在國家處境艱難時創立,翁朝棟努力延續前輩們建立的企業文化, 要將無私奉獻的精神及誠信正直的價值觀,傳承給新一代中鋼人。
「凡是學有專長,具有實力幹勁的青年朋友,公司正熱情地歡迎你參加我們的行列,共同為發展我國重工業,寫下一幕歷史的新頁。」這段文稿是節錄一九七二年中鋼公司首次在《中央日報》刊登的招募人才廣告,整篇內容經由中鋼創辦人、經濟部前部長趙耀東改了四次才刊登在報紙。
這不只是廣告,更像是一項宣告⸺在當時台灣退出聯合國、國際生存環境十分艱難之際,趙耀東承擔十大建設之一的「大煉鋼廠」使命,登高一呼,廣邀志同道合的青年一同加入建設國家的行列。中鋼董事長翁朝棟,當時正是參與這個大建設時代的火熱青年之一。
自一九八○年進入中鋼,翁朝棟跟著建廠元老馬紀壯、趙耀東、劉曾适等前輩以廠為家、無私奉獻的偉岸背影成長,近半甲子的歲月過去,他從一個對未來有些懵懂的年輕人,歷經多項職務,成為最年輕的行政副總經理,到歷經突破中鋼海外越南建廠的艱辛困難,從曾經參與中鋼創建時代的青年,如今已成為創造中鋼新時代的領導者。
自我設定高標,持續追求進步
身穿藍領中鋼制服的翁朝棟精神矍鑠,大步走入中鋼集團總部大樓會客室,南台灣炙熱的陽光灑進落地窗,背靠高雄港埠的脈動起伏,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蓬勃生機。
雖然身處鑽石級綠建築的中鋼集團總部大樓接受訪談,但是翁朝棟心中對中鋼最深刻的記憶,仍是他第一次踏入小港廠區的情景⸺那時最先映入眼中的,是與中鋼比鄰的中船公司(二○○七年更名為台灣國際造船公司,簡稱台船)兩座紅色醒目的三百五十噸門型吊車。當視線沿著中船氣派的門面往左一看,在留給人車通行的小小出入口旁,才是外觀毫不起眼的中鋼。
趙耀東曾說:「中鋼沒有大門,所以中鋼永遠不會有關門的一天。」這充滿雄心壯志的一句話,點燃翁朝棟的滿腔熱血。
當時中鋼正進入第二階段建廠工程,一群年輕人挽起袖子跟著外籍工程專家學習鋼鐵知識,不眠不休勤奮工作,這種充滿朝氣與開創性的氛圍,大大引起翁朝棟的共鳴,覺得「這間公司很不一樣」,進而對中鋼產生強烈的認同感。
翁朝棟剛進入中鋼從事的工作,主要負責外事業務,即規劃安排外籍顧問的工作生活起居,後來陸續輪調到公共事務處、人力資源處等不同單位及職務歷練,工作表現極獲讚賞。例如,中鋼自一九九八年建立「員工持股信託」制度,即翁朝棟擔任人力資源處處長時所推動,在當時是相當具前瞻性的員工福利措施,至今仍為中鋼同仁津津樂道。
傑出的表現,讓翁朝棟四十五歲就擔任中鋼有史以來最年輕的行政部門副總經理,然而在日常工作之外,他從未忘記幫自己設定挑戰的目標。
進入中鋼後,翁朝棟先花了兩年時間取得中山大學企管碩士,「但是我又想,身為中鋼人,怎麼能夠不懂礦冶?」即使看似與工作無關,但他仍決意報考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博士班,並展開連續六年往返高雄工作與台南讀書的生活。因為翁朝棟是自主應考,必須設法兼顧工作與課業,可以說是過著全年無休的日子。這種毅力,令他的指導老師成大資源工程系教授陳家榮印象深刻:「一般人到副總這個位置,何必這麼辛苦,換我也不會來念博士。」
他人眼中的自討苦吃,翁朝棟卻始終甘之如飴:「回到學校,這是很大的樂趣,人就是要不斷進修,讓自己不斷成長。」
在單純的成大校園環境中,翁朝棟勤奮讀書、做英文簡報,與老師、同學們分享自己的觀點,他也喜歡在下課後漫步在成大校園,看著松鼠在蒼翠婆娑樹影間穿梭躍動的景象,可以將工作的高壓暫時拋到腦後,獲得沉澱思緒的寶貴時光。
「個人的學習成長,你可以自己設定目標,但做事就不一樣了,很多狀況不是你能主導的,」翁朝棟淡淡地說,相較於沒有利害關係的校園生活,職場中錯綜複雜的人情世故更令他煩憂。
二○○九年,中鋼啟動新世代人事布局,翁朝棟從中鋼行政副總被轉派到業務蒸蒸日上的子公司中聯資源擔任董事長。這個調任的用意,是希望增加翁朝棟在不同職位上的歷練,日後可為公司承擔更多責任。
「我一直在思考,要幫中聯資留下什麼制度,」新官上任的翁朝棟發現,中聯資的運輸、採購及廠商調查等規章制度仍可大幅精進,所以他帶領團隊重新審視盤點、建立檢核流程,並成功在二○一○年獲頒經營管理的最高榮譽「國家品質獎」⸺這是在中鋼之外,第一個獲得此榮譽的集團子公司。
沒想到,二○一一年年初,翁朝棟突然被莫名外派越南,接任中鋼住金越南公司(現為中鋼日鐵越南公司〔CSVC〕)董事長兼總經理。CSVC是中鋼第一樁海外投資蓋廠案,總投資金額高達十二億美元,而且主要是跟當時粗鋼產量全世界第二大的日本新日鐵住金(現為日本製鐵)合資。
偏偏,這個投資案自二○○九年便因為徵地問題卡關停滯,工程已延宕超過二十個月。當時的中鋼高層向翁朝棟立下軍令狀,不只要建廠如期完成,更要讓CSVC成為中鋼在東協布局的灘頭堡,積極拓展國際市場。
一念意轉,迎難而上
「我們都知道,這次調派,公司不是要給你磨練的機會,而是要把你流放到北海去牧羊,」翁朝棟談起這段往事,除了自嘲外仍難掩情緒,明明問心無愧,卻必須遠離家人,接手當時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燙手山芋。
但是,翁朝棟的老師、知名經濟學者馬凱教授卻力勸他接下任務:「你過去都在行政部門,沒有建廠經驗,既然公司願意投資十二億美元讓你去蓋一個廠,為什麼不抓住這個機會去學習?」
「我當時真的不想去……」理智與情感天人交戰,前途與親情難以放在同一個天秤上衡量,翁朝棟陷入痛苦的抉擇。他放心不下相依為命的年邁母親,如果去了越南,母親該由誰照顧?左思右想,似乎只剩下離職這條路。
恰逢農曆年,馬凱再度致電給翁朝棟,敦促他下定決心,甚至撂下愛之深、責之切的重話:「你怎麼還想不通?人就是要走出舒適圈,被打擊就灰心喪志,我真的看不起你!」
在家人及師長的鼓勵下,翁朝棟決定懷抱著當年中鋼創建「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的決心,搭上飛向越南的班機。
置之死地而後生
人們往往樂於傳誦史詩中英雄奮起的痛快情節,但是卻少有人想過,身處低谷中的主角,需要耗費多大的心力,才能置之死地而後生。
即便做出決定,翁朝棟心情依舊沉重,出發前往越南的那一天,他記得:「那天正好是二月二十八日,一個悲情的日子。」萬呎高空中的厚重雲層,就如同他當時的心境一樣晦暗不明,即使在越南落地安頓,翁朝棟偶爾心中仍會湧起不知為何而戰的茫然。
幸好,翁朝棟從越南在地戰友身上,找回前進的動力,「我不能因為自己的狀態,影響到當地的同仁。」他就像電影《KANO》中的近藤教練,懷著「不一定要贏,但至少不要輸」的信念,帶領台灣、越南及日本夥伴,共同攻下橫在眼前的關卡。
首先要解決的是土地徵收難題。當時CSVC已經取得土地執照,也按照規定給予人民土地拆遷賠償金,但是實際上,若是人民不願意搬走,當地政府也難以強迫執行。
誰都沒想到,翁朝棟上任之後,短短八個月就順利開工。而他仰賴的,正是過往擔任公關、人資的溝通協調能力。
為了取得居民的信任,翁朝棟每週都參加當地政府舉行的徵地會議,陪著越南官員與居民溝通,不厭其煩地傳遞中鋼投資蓋廠的誠意:「機器設備都早已買好,絕對不是來炒地皮,而是要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機會。」甚至,他還從胡志明市搬到設廠據點巴地頭頓省,跟著建廠人員一起在臨時搭建的工地辦公室工作,充分展現建設當地的決心。
解決了蓋廠問題,訂單要從哪裡來?從未做過業務的翁朝棟只能土法煉鋼,靠著雙腳到處找客戶、推銷產品,最後他成功打入韓國三星採購體系,更以越南為立足點,跟上新南向的東風,進軍東協市場。
用難修能力,用苦修智慧
追求卓越的路上,注定會充滿荊棘,但翁朝棟想告訴年輕人,失意、憤怒、慌亂、煩憂,甚至出現「Why me」的詰問,都是人之常情,但絕不能耽溺卻步,而是要想辦法轉念,改用「Why not me?」捨我其誰的心情反問自己,才能修練、強化自己的能力。
憑藉著在越南打下的顯赫戰功,翁朝棟在二○一六年年初調任回台灣,擔任中宇環保董事長,之後再成為中鋼第一個行政部門體系出身的董事長。
回想起那段經歷,翁朝棟幽默地說:「當初去的時候,心情很悲壯,沒想到在風蕭蕭兮易水寒的北海會挖出石油。」不過,玩笑背後其實埋著他的深刻體悟:「老天爺是很公平的,祂都幫你安排好了。」
為了成就CSVC,翁朝棟無法陪伴於家人身側,太太也為了照顧父母而放棄穩定的工作,一失一得之間,翁朝棟如今看得再清楚不過:「如果沒有越南的經歷,我怎麼會懂工程、生產和銷售?我接得下中鋼這麼大的事業嗎?」
親身走過這一遭,翁朝棟變得更加豁達,不再因外界風雨而動搖內心,而是更關注自己怎麼在人生中留下價值。
因此,即使翁朝棟並不知道自己日後會當上董事長,他仍不計個人成敗地全心投入,心中只有一個單純的念頭⸺如果退休後回到越南,這一群越南員工還能記得他,「這代表我們的廠蓋得很好,人生這樣就夠了。」
珍惜溫暖與善意
翁朝棟心中最重視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真誠交流。他細數自己在越南期間見證了好幾對台越、日越跨國婚姻的幸福故事,與合資夥伴日本製鐵人員分享《KANO》中獲得的管理體悟,甚至是在越南耕耘已久的台商企業家楊坤祥、丁廣欽,都和他建立深厚、堅定的友誼。
愈是在黑暗之中,人性的溫暖與善意才更顯得珍貴。人在越南工作的翁朝棟在二○一五年獲得成大傑出校友的榮譽,讓他非常意外:「我又不是大老闆,也不是知名的研究學者,只是一個在越南蓋工廠的人;成大也不知道我後來會當上中鋼董事長,這個獎怎麼會頒給我?」
原來,當時成大工學院的教授曾帶著學生到越南的大學交流,翁朝棟當仁不讓,盛情接待母校師長,同行的教授也親眼目睹他在當地開拓的艱辛,「教授們知道我的委屈,所以雪中送炭給我。」不知不覺間,翁朝棟已忘卻孤身前往異鄉的蕭瑟,心中只留下一幀幀動人的情感記憶。
突破慣性,啟動企業改革
因為曾經扎扎實實在逆境闖盪過,翁朝棟接任中鋼董事長後,即便陸續遇到員工大退休潮、美中貿易戰爭、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導致全球鋼市不振,甚至公司遭遇前所未有的虧損困境,他仍沉著應對,不浪費任何一場危機。
「中鋼過去都太順利了,」翁朝棟憂心忡忡地說,從建廠第一年就賺錢,四十九年來只虧損過小半年,他擔心同仁們習慣在順境中按表操課,失去當年中鋼建廠時的銳意進取精神。
於是翁朝棟大刀闊斧推動改革新制,第一步就是針對行之有年的鋼品盤價制度,將部分鋼品從季盤改為月盤。
隨著全球鋼鐵價格波動樣態改變,季盤已無法實際反映當下鋼鐵行情,「鋼價上漲時,中鋼不能跟著漲價;但是若鋼價下跌,中鋼卻必須追溯將差價退給客戶,」季盤的缺點,公司內部早已討論多年,直到翁朝棟上任才改革成功,「因為我不是生產、銷售出身的,所以反而沒有包袱。」他大膽跳出框架,將同仁眼中的劣勢與困難,巧妙扭轉成為施力的支點。 (延伸閱讀:南台灣最幸福企業,今年可能不招人!中鋼:退休高峰已過,招聘計畫未定)
中鋼的鋼品有一千多項,盤價制度變革勢必連帶影響入單、生產排程規劃等,「業績好的時候,大家訂單很滿,改變就會引來怨聲載道;在景氣低迷的時候,大家才會願意接受,」翁朝棟對人心的掌握堪稱爐火純青。同時間,為了減少客戶反彈,中鋼採漸進式改革,讓客戶逐漸習慣月盤模式。
企業的改革轉型並不會立即見效,二○二○年年初推動的新盤價制度並沒有讓公司立即停止虧損,「但是對的事情總要堅持下去,」在翁朝棟按步就班執行之下,中鋼恰巧搭上二○二○年第四季鋼市回溫,立即調升鋼品售價、全力衝刺產銷,不只翻轉連續虧損九個月的困境,公司全年也轉虧為盈。
在疫情衝擊全球製造業的二○二一年,翁朝棟帶領中鋼締造過去五十年來的最佳營運成績,關鍵正是勇於突破慣性的創新精神。(延伸閱讀:獲利將是50年來最佳!中鋼集團今年大旺,創建廠以來紀錄)
要為未來五十年留下什麼?
儘管改革成績傲人,但是,比起財務數字,翁朝棟投入最多心力的,其實是人才培育與經驗傳承。
與日本製鐵合資營運跨國公司的經驗,讓翁朝棟發現中鋼人才制度的不足,「日本人都是將優秀的人派到印度、巴西或東協等最艱困的地方,但中鋼剛好相反。」於是,他改變做法,將有潛力的年輕人直接派到印度、越南及東協國家等地磨練;同時間,他也完善外派制度,「過去大家不願意去海外,是因為離開公司營運中心,容易被遺忘。」如今,外派人才三年一任,能「存活下來」的優秀人才,回台灣就能優先升遷。
「在中鋼,只要努力做事,就能夠被公司看見,」這是趙耀東等前輩們為中鋼留下的企業文化,經過了半世紀,這個傳承的使命交棒到翁朝棟手中,「現在變成我要留下什麼給中鋼。」
翁朝棟正在重新梳理企業文化,在原本的基礎上,加入韌性、速度、ESG(Environmental,環境保護;Social,社會責任;Governance,公司治理)等新元素。
雖然前方路漫漫其修遠兮,但是他上下求索,將任期的每一天都當成最後一天,毫不惜力地全力衝刺。趙耀東等建廠前輩「做不成,提頭來見」的氣魄,以及無私精神已深入翁朝棟的一生,等待被新世代中鋼人薪火傳承綿延下去。
翁朝棟:捨我其誰,正面迎戰
中鋼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也會是我的最後一份工作。我到中鋼之後,才發現這家公司很不一樣——不需要攀關係,也不用刻意去交際,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會被公司看見。所以,年輕人在選擇工作時,一定要看這家公司是不是正派經營。
此外,我也一直想鼓勵年輕人,包括中鋼的同仁,面對困難,不要懷憂喪志,一直想「Why me?」當公司指派了一個任務,你要想的是「Why not me?」只要有這種「為什麼不是我」、「捨我其誰」的精神,就不用怕被擊倒,可以正向迎接挑戰。
就如同馬凱教授當初說的,公司出三百多億元新台幣,讓我去蓋一個廠,人生還會有這麼好的機會嗎?當然,一開始我心中想著媽媽、家庭,心亂如麻,被情緒影響,可是去了之後,我還是使命必達,雖然這個過程很辛苦,但如果人生再讓我選一次,我還是會選擇去越南。
我想用自己的例子來告訴同仁與年輕人,不要把自己局限在當下的現況。二○二○年是中鋼最慘的一年,但是逆境往往是最好的改變時機,只要不拘泥於慣性思維,就能突破困境。
為什麼我會有這想法,很簡單,我不是學工程的,也沒有生產、業務的經驗,我憑什麼到越南去蓋工廠、管生產和營運?如果我都能做到,那麼大家一定也都能夠做到。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成為啟動未來的力量》,未經同意不得轉載。原標題:你要為未來留下什麼
撰文/王維玲.攝影/黃鼎翔.圖片提供/翁朝棟
責任編輯/周岐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