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青董事長陳福得10年前在市場上跌了一大跤,讓他差點站不起來,而今研發出世界少有的完全絕緣線,切進新能源領域,他準備再度高飛。
一家資本額4億元的漆包線小廠風青實業,如何讓比亞迪、華為紛紛找上門、尋求共同研發方案?根據《財訊》報導,故事的主角是陳福得,10年前他發現傳統漆包線的毛利愈來愈低,毅然投入上億元轉向半導體封裝銅導線,卻因不熟悉客戶而跌一大跤,每個月虧損500萬元,連續燒了5年,差點站不起來。
浴火重生 比昔日更有底氣
陳福得創業風青至今29年,前半段時期他積極在台灣、中國市場拚搏,後半段則因半導體投資失利,讓他垂頭喪氣,不願面對媒體。但這次陳福得說:「現在的我,比32歲創業那年更看得到產業前景,更有底氣和信心。」
《財訊》報導指出,陳福得是台南七股人,家中務農、生活困苦,父母為了給小孩更好環境,在他求學時期舉家搬到高雄;父親在華美電子當守衛,母親則在華美的餐廳當廚師,一家人就在員工餐廳打地鋪度日。退伍之後,陳福得進到華美當廠務,負責規畫生產排程,也因工作勤快被派任過業務。
華美主要生產變壓器,而變壓器的兩大材料為漆包線和矽鋼片,應用原理是矽鋼片上的矽,透過漆包線導電產生磁場。當時矽鋼片的用途有兩種,一是用在電子,另一則用於電機,但南部的矽鋼片不是跟日本買,就是向北部大廠如春源鋼鐵採購,常常供貨不及,華美因此常受矽鋼片缺貨所擾。
《財訊》報導指出,陳福得看準矽鋼片商機,32歲自立門戶,找大學同學、挖角台北高階技術工一起創業。起初向春源鋼鐵買鋼捲,自己沖壓再裁切成矽鋼片;為讓毛利更好,他還親赴日本,說服新日本製鐵直接供應鋼捲,同時拿下其鋼捲的南部代理權,用低於市場1元的價格打開生意,僅花6年,規模就做到全台最大。
跨足半導體 反而踢到鐵板
當時賺到好幾桶金的陳福得,想強化一貫化優勢、增強競爭力,屬意再往漆包線發展。1994年他獨資成立風青,主要業務是做漆包線,正是台商大舉西進的年代,3年後風青就去深圳設廠。由於比同業如大亞和榮星去得早,又碰上產品規模化及大量產的時代,順利供貨韓系家用電器大廠,營業額在10年後、2006年達到高峰約28億元,在業界小有名氣。
根據《財訊》報導,顛峰時刻,陳福得嗅到產業即將面臨的紅海廝殺,2011年,看好台灣半導體的蓬勃商機,與成功大學產學合作,擬進攻原由日本、德國供貨的封裝銅導線及LED製程用的精細高階銅導線,打算用漆包線本業去扶植高科技線材事業,在還沒有客戶的情況下,就貿然投資1億元買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