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科書學典範已轉移多元研究方法論
學者王麗雲和甄曉蘭曾表示::「雖然規範性教科書研究提供觀察與解釋教科書的專家視角,指引研究者看見並省思所觀察現象背後的意義,但若只停留在理論層次的探討,未進一步系統化搜集分析資料以瞭解和印證理論,並思考不同詮釋方式,那麼理論的討論往往流於意識型態爭辯,對公共利益助益有限。」,邁向多元典範的教科書研究方法論,為GEI是過去推動規範性國際教科書研究與教科書修訂的主要動力,然而其主任Fuchs在2011年,也對最近教科書研究的發展提出省思:如果教科書研究要提升學術性,必須超越政治性和規範性,基於健全的學術規範與規准。因此最近有一股趨勢呼籲教科書研究應該「以證據為基礎」(evidence-based),強化科學化研究,重視搜集資料並將其系統化與意義化。這些學者關注以下問題:如何證明所分析教科書的事實是客觀或可信的?它們是基於可觀察的事實或研究者的想像?它們是否講求系統化、以精密與仔細的態度來從事研究,或誇大而扭曲某些層面?是否能找出辨識教科書特質的可靠方法,透過相同或相近程式達到相同或可聚焦的結論?這些方法的研究限制為何。
目前教科書相關研究面臨的重大挑戰是實證研究基礎不足,多半是介紹教科書、分享經驗和討論相關問題,教科書學典範已轉移邁向多元典範,正是回應上述科學化研究所關心之處,以證據為基礎的內容分析教科書研究開始萌生,以客觀化和數量化的描述,透過系統化、明確程式與可複製的步驟,分析文本特質。這種類型的研究可以經濟便捷方式歸納趨勢,相較其他類型教科書研究進展順利,也具有某些價值和發現,而教科書學典範轉移多元研究方法論,是補足單一研究方法論的不足之處。
三、以多元文化素養主題的教科書學建構為實例說明
以多元文化素養主題的教科書學建構為例,目前在教科書學的可理解性上,例如在主題編選為表現價值中立,卻減少或刪去部分較具爭議性的相關主題,在文本修辭模式多為描述性、條列型多、線性型多,但批判性和思辯型少,而在功能性設計上,多為規範性強、堆疊式的課文采附加模式,上述為建基為規範性的教科書研究方法論,而有些教科書在介紹多元文化素養主題時,以一整課介紹原住民族/少數民族的部落,讓原住民族/少數民族文化被特別區隔出來,讓教科書可理解性(文本設計的可理解程度)無法真正融合到多元文化素養主題中,因多元文 化教育強調融入式的課程設計模式,讓教科書學習者以不同身分的公民為核心思考,如何從不同文化觀點切入,運用科學化的教科書研究方法論,重視以證據為中心和教科書課文內容的直接連結,在編選原則、文本修辭模式能以客觀化、數量化的描述和具科學思辯的討論過程,在功能性設計透過系統化、明確程式與可複製的步驟來強化多元文化素養觀,才能真正表現教科書學中的多元文化素養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