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展望2023─中美「選擇性脫鈎」下的全球政經關係

2023-01-31 07:10

? 人氣

「外交是內政的延長」,經濟也將成為2023年各國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考量因素。所謂「經濟外交」(Economic Diplomacy),不僅影響國際政治的雙邊關係,也會影響多邊關係。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中美關係是當前最重要的雙邊外交。當初川普政府擔心對中國大陸的經濟依賴,會對美國國家安全帶來威脅,故於2018年發動對中貿易戰,中美關係自此每況愈下。拜登政府上台後變本加厲,於去年10月公布半導體出口管控命令,限制中國獲得先進晶片。中美兩國從貿易戰擴大到科技戰。

但「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美國對中國產品實施的關稅政策,產生了高成本、高價格的負面影響,而這些都落在美國公司和美國家庭身上,也引發中美經濟應否「脫鈎」的討論。

根據《美國之音》中文網本月19日報導,美國政府截至去年11月的數據顯示,過去11個月美國向中國出口1400多億美元,進口4990億多美元,總貿易額近6395億美元,有望創下兩國貿易額的新高。就此華府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高級研究員杜大偉(David Dollar)認為,這些數據意味中美之間的貿易戰只影響了部分產品,中美存在的是一種「選擇性脫鈎」

中美雖維持戰略競爭關係,但都意識到經濟上相互依存的必然性。去年11月,拜登和習近平在印尼峇里島20國集團(G20)峰會,雙方同意要加強溝通合作,希望從經貿談判起步,緩和兩國的緊張關係。美國財長葉倫(Janet Yellen)與中共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本月18日在瑞士蘇黎世的會晤,創造了良好的氣氛。兩人同意加強宏觀經濟和金融方面的合作,對兩國關係和全球經濟運作非常重要。

2022年11月1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在印尼峇里島會面。(美聯社)
2022年11月1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在印尼峇里島會面。(資料照,美聯社)

除了對美關係,習近平在出席G20和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峰會時,也表達中方願與美國的盟國修復關係。包括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 )在內,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 )、荷蘭總理呂特(Mark Rutte),以及義大利總理梅洛尼(Giorgia Meloni),今年都有訪問北京的計劃。

中國是歐洲的主要貿易伙伴,歐洲在關鍵礦產方面,有98%需要依賴中國。這些礦產在向清潔能源轉型中發揮關鍵作用。因此,歐洲需要與中國合作與貿易。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表示,歐盟為了修復與中國的商業往來,採取的是「去風險化,而不是脫鈎」的政策。

聯合國本月25日發表2023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報告提到,今年東亞地區經濟增長率預計將達4.4%,高於2022年的3.2%增長率。主要因為中國採擴大內需戰略和經濟復甦,惠及周邊國家,帶動區域經濟增長。

中共希望藉由生效滿一週年的《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係協定》(RCEP),強化與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外交關係。中共商務部的數據顯示,去年1月份至11月份,中共與RCEP其他成員國進出口總額達11.8兆美元,同比增長7.9%,占中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的30.7%。其中,中國向RCEP其他成員國出口同比增長17.7%,超過中國出口總體增速5.8個百分點。

中美目前都在爭取盟友,但中共與前蘇聯不同,因此國際戰略格局仍處在從「冷戰」到「後冷戰」的「典範轉移」過程當中。經濟是其中的重要變數,它會使敵友關係的界線,變得更加模糊。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