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國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毛嘉慶1日在臉書PO出一份公文指稱,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促轉會)日前行文教育部,要求1個月內全面清查教育部及各公私立學校的兩蔣塑像等紀念物,和以兩蔣命名的校名、廣場、建築物等現況,當成日後「政治鬥爭凌遲藍營的道具」。
不為政治鬥爭而作為,也不因畏懼批判而不敢作為
對此,促轉會委員楊翠3日在臉書發表長文指出,促轉會行文各部會及縣市政府,請求協助清查公共場所的「威權象徵」,行動光明正大,無不可告人之處。促轉會依據《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行使職權,肩負責任,絕不會為了任何政治鬥爭而作為,但也不會因為畏懼任何「泛政治化」的批判而不敢作為。
楊翠表示,對於「威權象徵」無論未來如何規劃處置方案,總要先了解它在台灣的具體分布情況。然而,中央各部會及全國22個縣市幅員廣大,促轉會根本沒有經費可以委託辦理調查,因此選擇以公文方式,請求政府機關協助。
給教育部的公文被拍照洩露給「某個國民黨黨工」,對方大做文章,若干媒體跟著起鬨,說是「機密文件」曝光、行文時間與潑漆時間的關聯性、清查是要做為政治鬥爭的道具、只會要死人負責、促轉會成為「去蔣會」、介入校園等等。楊翠強調,這些所有質疑都不成立,對於這則完全站不住腳的新聞,促轉會不願隨之起舞,選擇依既有的節奏向前推進。
說明工作策略與工作目標,也是促轉會的社會責任
不過她後來反省,向社會說明工作策略與工作目標,也是促轉會應該擔負的社會責任。比起關注「新聞效應」,促轉會更應該關注的是,如何捲動社會,一起來關心轉型正義,一起來參與轉型正義的工程。發聲,正是一種捲動。即使因此而被更多人圍攻,也是應該承擔的壓力。
楊翠首先澄清,促轉會的公文絕非「機密文件」,這個行動光明正大,無不可告人之處,而且不是只有發給教育部。其次,公文歷經近月時間的討論才發出,與潑漆事件並無任何時間上的關聯。另外,促轉會依據立法院所通過的「促進轉型正義條例」行使職權,肩負責任,絕不會為了任何政治鬥爭而作為,但也不會因為畏懼任何「泛政治化」的批判而不敢作為。
兩蔣絕非「死人」,而是仍然不斷滋生繁衍的「威權遺緒」
再者,台灣無所不在的以「兩蔣」為核心的「威權象徵」,正證明兩蔣絕非「死人」,而是仍然不斷滋生繁衍的「威權遺緒」。因此,「清除威權象徵」與「去蔣化」,其意義既不在「清算」,亦絕非「鬥爭」,而是在「清除威權遺緒」、「落實自由民主憲政秩序」,這不僅是「促進轉型正義條例」開宗明義的核心精神,更應該是台灣社會共享的核心價值。
楊翠進一步指出,蔣介石與蔣經國任期合計約占「威權統治時期」的83%,與他們相關的「威權象徵」遍佈全台灣,而且「兩蔣」必須為白色恐怖時期的毀壞憲政、剷除異己、侵害人權等歷史事實,負起最大責任。
蔣介石、蔣經國、白色恐怖、死刑
檔案與史料顯示,蔣介石任內架空憲法,以非常法制建構嚴密的加害體制,又干涉體制運作,介入司法判決,任意將各種刑期塗改為「死刑」。蔣經國從1949年成立「政治行動委員會」以來,歷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兼總統府機要室資料組,1954年更出任國防會議副秘書長,執掌黨政軍特大權。而就促轉會成立前已有的數據顯示,1950年到1955年間的死刑犯數量,約佔白色恐怖時期政治案件死刑總數的83%。
楊翠表示對她而言,這次「威權象徵」的清查,不僅僅是促轉會的一項業務而已,她更期許它能具有三重意涵:其一,建構台灣「威權象徵」的分布地圖;其二,證明「兩蔣」做為白色恐怖時期加害體制的指揮者,其「神聖化」形象延伸至今,是台灣民主自由思想無法真正落實的主因;其三,探析「威權象徵」所延伸的意識型態,如何深入台灣人民的家園空間與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