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他鄉遇故鳥」
盧賓斯基1983年出生,在為垃圾寫書之前,他以愛鳥聞名,2017年以《鳥兒與人:生活與藝術中的奇蹟絕唱。》(The Birds They Sang,暫譯)赢得波蘭最富聲望的尼克文學獎(Nike Award)。這位新生代作家是烏克蘭文獻學家、鳥類學家,也是多部報刊雜誌的專欄作家。
今年台北國際書展期間,近期剛出版《垃圾之書》中譯本的他來到台灣,與讀者面對面,一起漫步在台北都市叢林的綠洲──大安森林公園。問及對台灣綠地的印象,他說大安森林公園與波蘭首都華沙的公園有點不同,「樹木稍微矮一點,但是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還有一些對我來說很有趣的物種,比如很多生長在地上或樹幹的蕨類植物,我猜是因為這裡濕度大。」
「最讓我感興趣的始終是鳥類,這裡大多數的鳥都是我第一次見到的,因為我以前從來沒有到過亞洲。所以我的反應就像『哇』,發現全新的物種簡直太棒了。」談起鳥類,興致勃勃的盧賓斯基拿出手機,想要表達見到的台灣鳥類長什麼模樣,「我只能與我認識的鳥類進行比較,然後查看一些指南和網路引擎。但我必須說,有些鳥類跟我在波蘭見到的長得很像,例如台灣的喜鵲。」
「這感覺就像他相遇故鳥,」盧賓斯基在專訪結束後的讀者見面會上也延續了鳥類的話題,他表示沒料到台北住著這麼多麻雀,「因為在歐洲,麻雀比較少見,要到郊區或野外才能看到。」
人類與垃圾共存
對動物與大自然的愛護讓盧賓斯基不知不覺改變生活型態。他在《垃圾之書》中自稱為「環保神經病」,從刮鬍子、洗澡、飲食到交通出行等各種生活細節,都執著遵守環保概念,否則就會愧疚得難以原諒自己。
盧賓斯基說,這份對環境的焦慮已在寫書的當下逐漸紓解,波蘭原文版上市的多年後,他已經不會感到那麼憤怒與內疚,「我清楚個人的影響不會比大公司或政府還深遠。我們必須向政治人物和大企業施壓,要求他們做出改變。他們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
當《風傳媒》詢問他,對深感焦慮的環保主義者有什麼建議?他謙虛地表示,自己更希望人們在了解環境危機後,自發性地思考,而不是被教導怎麼去做環保,「即使只有微小改變也很珍貴,我們必須考慮可以做出哪些改變,來讓自己的良心過得去,因為這更多是為了我們的下一代。」
「如果你問我的建議是什麼,我會說盡量不要使用一次性產品。不幸的是,我正在使用它。」他一邊舉起書展提供的小紙杯,一邊啜飲,然後說「但這就是這類產品的用途,這就是我們生活的世界,我無法避免『必要之惡』。正如我知道,非必要就不要開車、不要遠行,可我這次搭著飛機來到台灣,畢竟我不能耗費大半個月搭火車和輪船,屆時書展已經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