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嘗試做的,是重新審視過去香港處於複雜地緣政治下的管治歷史,以及英人治下的香港社會面貌,並比照今昔,以更廣闊的時空與地域視野,回顧香港走過的路。
以世界視野重寫香港歷史
具體地說,本書透過比較港英與特區政府的管治,以香港本土角度、區域與世界視野,重塑香港的管治史,然後分析港英政府治理表現出色之處、特區從中可以得到甚麼啟示,目的是令大家更了解在回歸前後,香港處於何種地緣政治脈絡、進而明白香港從過去到現在的管治,受到甚麼因素影響、產生了甚麼治理效果,嘗試為目前香港的管治問題、城市定位、潛在優勢與未來發展方向尋找啟示。
以世界視野重寫香港歷史的切入點包括:
回顧大英帝國環球殖民地的治理方針、模式與原理;
比較英屬香港和其他舊日英國殖民地的管治情況,例如新加坡、錫蘭(斯里蘭卡的舊稱)、馬來亞、肯亞、緬甸、尼日利亞,以至今天仍是英國殖民地的直布羅陀等;
比較中英兩國政府的施政風格、政治文化,以及國際形勢下的國家利益;
從世界不同中央-地方關係的案例,例如英國-北愛爾蘭、西班牙-加泰隆尼亞、美國-波多黎各、芬蘭-奧蘭群島,以至最先試驗「一國兩制」的中國-西藏,分析香港實施「一國兩制」的表現。
我城故事值得重寫的原因,是港人以往對香港故事的理解,視角大都困於本地的框框,而較少意識到在「中國香港」以外,有着「世界香港」的一面──不論在經貿活動、人流、文化思潮、區域甚至是全球政治方面,香港在全球網絡中實際上都有相當的角色。要多了解甚麼是香港的「本土性格」,及其對今後管治有何啟示,那絕對不應忽略自十九世紀以來、在波譎雲詭的近代史中,中國、廣東、英國、美國、日本、共產國際與蘇俄,以至南亞商人和東南亞政商力量等各種外圍勢力,在香港互動的過程與影響。
如何閱讀歷史
不過閱讀歷史,卻要很小心,因為「何謂歷史」,並非如1+1=2般那樣簡單直接。劍橋大學歷史學家卡耳(Edward Hallett Carr)在《何謂歷史》(What Is History?)中說:「歷史是一系列獲得接受的評斷。」這與德國哲學家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名言:「沒有真相,只有詮釋(There are no facts, only interpretations)」,頗有暗合之處。關於歷史的解讀、詮釋,更是一個不間斷的過程,每個時代的人都有自己時代的問題,對相同的史料、歷史事件、人物,都因問題意識的不同,而產生不一樣的看法。